2023年,寻找确定性,如何顺势而为?
干货 2023年,寻找确定性,如何顺势而为? 干货 | 2022-12-12 10:55 2023年,寻找确定性,如何顺势而为? 刘润

在充满不确定的南极,活成确定性。

观点 / 刘润 主笔 /婧娴 责编 / 李桑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1740篇原创文章

年度演讲的最后,我分享了三位南极探险家的故事。 

在充满不确定的南极,活成确定性。

是抵御冰天雪地、极端天气、浮冰暗礁,唯一的信念。

当然,前提是有扎实的基本功傍身,以及一头扎进未知的勇气。

1519年,当探险家埃尔南·科尔斯特和他的团员们登陆墨西哥海岸时,他下令烧掉船只。

用一种近乎极端的方式,堵住了船员们的退路。

迫使大家投身于,未知之中。

(本文来自进化岛社群日常分享)

就像是拍照。 

当我们拍摄静物时,只需要在摄影棚里,摆好三脚架、调整好位置、布置好灯光。

然后按快门,开拍。

基本不会有大问题。

但,突然有一天,影棚不见了。

你必须得走出影棚,每天去不同的地方,穿越不同的季节,在不同的天气里,拍转瞬即逝的光线,拍神出鬼没的野生动物。

如果还想按照原来的机位,原来的角度,直接开拍,恐怕不太现实。

只能硬着头皮随着光线的变化,随着拍摄对象的位移,调整焦距、调整角度、调整参数的设置。

环境变化越大,调整越多。

这样才能在按下100次快门后,找到一张,满意的照片。

企业就是如此。

那个让你感到舒适的影棚,只是皇帝的新装。

那些看似日复一日的经验,坚不可摧的流程,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都变得脆弱,而不可一击。

只有让自己变得灵活起来,才能获得成功。

不论环境动荡程度如何,变化无时不在,必须让自己保持动态。

安索夫在战略管理理论中说,要成为一家适应环境的企业。

他写作《战略管理》时,正是1970年代的美国。

那时候的美国经历了什么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看看20世纪初。

彼时第二次工业革命刚刚结束,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机械化、标准化、大规模量产的工厂,不断出现。最典型的恐怕就是福特推出的T型车了吧。

(福特的T型车,图片来自网络)

所以,这一时代也被称为大量生产时代。

企业的目标就是想方设法降低单位生产成本,源源不断生产出一批批物美价廉的商品。

满足市场上亟待被满足的需求。

取胜,企业靠的就是低价。

直到1930年代,当家家户户都有汽车、顿顿餐桌都有肉蛋奶的时候,对这些标准化产品的需求就少了。

基本消费品市场趋于饱和。

厂家该怎么办呢?

制造需求欲望。

于是企业的重心又纷纷从生产转向了营销。

广告、促销活动,层出不穷。

著名的黑色星期五促销活动,就是这个时候诞生的。

1924年,梅西百货公司为了给圣诞购物季预热,在感恩节后的星期五,在商场里提供各式令人眼花缭乱的促销折扣,吸引了数千人。

这一方式也被很多商店效仿,于是就变成了一个固定的购物节日。

(1924年梅西百货感恩节活动-图片来自网络)

不论如何,当时的企业都认为他们没有偏离既有的轨道,正在朝着可预知的方向飞速前进。

他们充分相信,自己就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

然而,趋势并不是注定的。

20世纪60、70年代,原材料的动荡、环保意识的崛起、社会平等观念的倡导等等越来越多外部变化的生发,让企业感到了越来越强烈的不确定性。

企业要活下来,要求更高了。管理者遇到的考验,更多了。

如何接招?

安索夫的建议是,

必须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企业的业务”上。

在外部,为开拓市场份额、满足顾客需求、及时供货、生产优质产品、提供有竞争力的价格,想尽办法。

在内部,必须设计更完善的计划、善用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

这不但是管理者要做的调整,更是组织变革的契机。

在面对外界环境变化时,果断、适时做出战略调整,需要付出足够的心力。

而人们又总是习惯着过往的惯性,幻想着可以有一招永久制敌。

殊不知,这无异于刻舟求剑,永远达不到目标。

在进化岛社群中,有这样一则提问。 

我们都追求基业长青,为什么百年企业却寥寥无几?

在我看来,

没有什么企业是可以基业长青的,就像没有人可以永生一样。

你可能会反驳,明明在胡诌。

不是有很多持续了两三百年的,一百多年的老店,他们不是照样活得好好的?

是的,没错。

但是,你仔细看,他们早已和当初不一样了。

比如,壮士断腕的IBM。

1911年,IBM刚成立时,第一台计算机还没有诞生呢。

它主要是做计算-制表-记录。像打卡机、会计机,就是它的主要产品。

(早期的IBM制表记录公司,图片来源网络)

后来,好多美国商店都配有了收音机和电话,不再需要打卡机、会计机了。

IBM遇到了第一次危机。

怎么办?

恰好那时候,1945年,人类的第一台计算机ENIAC诞生了。虽然它还很笨重庞大,有几个屋子那么大;计算也很慢,每秒只能做5000次加减运算。

但预示了一个新的技术时代开始。

IBM就选择了撕掉原有标签,拥抱这一变化,开始推出大型计算机。

它花费50亿美金,研发出了当时第一代大型机“IBM360系统”。

风光一时。

数据库、个人计算机、因特网,电子商务,还有后来的阿波罗十一号登月计划,都有IBM360系统的踪影。

可是前浪总有被拍打的时候,到了90年代,随着微软、苹果的横空出世,IBM这个巨人,显得愈发笨拙。

怎么办?

原来在烟草公司任职、完全不懂计算机的郭士纳临危受命,接管了IBM。

对内,他用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组织改革,大幅裁员3.5万人,剥离低利润业务,内部沟通采用电子邮件打通层级障碍,从下至上,调动员工的活力。

对外,他带着团队从大型机,转型到了PC个人电脑。比如,我们熟知的thinkpad。

在那之后9年,即2002年,IBM股价翻了9倍。

看起来巨人的传奇,跌宕但又圆满。

可这还没结束,2002年互联网泡沫爆发,IBM也没有幸免,利润连续下滑。

这一次,彭明盛接替郭士纳出任CEO,带着IBM又做了一次重大调整。

他们将PC个人电脑业务,也就是那个带着IBM走出低谷的转型作品,全盘出售。

并收购了普华永道咨询公司,把IBM打造成了一家为客户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的公司。

于是,4年后,IBM再次涅槃重生。

你说,IBM是不是百年企业?

一定是。100多年里经历了起起落落,依旧基业长青。

但是,不断转型的IBM,早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卖打卡器的公司了。

就像特修斯之船,当每一块木板都更新后,它还是原来那艘船吗?

抛开哲学探讨不提,IBM的壮士断腕,恰恰是公司转型的必然。

没有谁永远都是头号玩家,但永远都有断臂勇者。

比如,微软。

那个一度超越IBM的微软,也曾遇到过增长疲软。

它选择了主动“抛弃”赖以骄傲的Windows操作系统。

看似大逆不道的行为。

恰恰是主动求变,是宠辱不惊。

不断地以新生者的姿态,保持竞争的活力。

如何保持新生的姿态? 

去动态的调整战略。

好的战略是匹配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资源的。

可是,我们应该如何准确感知外部环境?如何预计未来呢?

我们回到安索夫,在他写书的年代,即70年代美国企业遇到的显著问题,就是“不确定性”。

迅猛发展的技术、市场结构的变化,以及外部需求的饱和,从四面八方来,都给企业提出了难题。

他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和感知的程度,分成了五个程度。分别是:

第一级,可重复。

包括稳定的可猜测的事情,比如,日升日落、四季轮回等等。

虽然是变化着的事情,但是有规律、重复着。

大家接受的程度高,预知的程度也高。

第二级,扩张。

包括缓慢的和渐变的事情,比如,技术的进步、效率的提高等等。

朝着相对既定的方向发展的,趋势。只不过有的人理解深,有的人抓住了机会,有的人理解浅,错过了机会。

第三级,变动。

变化的速度加快了,但总体还是渐变的。有点像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变化的速度,不可测,但是终点的严重程度,却可以大体预知。

只不过过程中,很多人还找不到对策。

第四级,不连续。

主要是一部分是不连续的,但其他部分仍然是可猜测的。

比如,一次价格的涨跌,看似突然,但也有迹可循。

最后第五级,突变。

既不连续,也不可猜测。就像一次次的黑天鹅,让人措手不及。

比如,在70年代美日的制造业企业遇到石油危机,生产成本剧增。

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原来企业为了扩大规模实行的多元化战略,就不合适了。

它不但不能分散风险,还会增加整体企业的成本支出。必须得快速调整战略。

在第一级的可重复环境中,需要保持稳定性。

而到了第五级的突变,必须组织足够的柔软,才能应对变化。

当桌子上同时推下一只花瓶、一个泥人和一个篮球时,花瓶碎了、泥人烂了、只有篮球,安然无恙。

这就是弹性。

遭遇外界突变时,必须选择弹性。

怎么理解弹性呢?

年度演讲中,我和你分享了俞敏洪老师的故事。

用200亿的冗余,撑起了新东方一起一落间的弹性。

它是一种延展性,一种可塑性。

在进化岛上有这样一次探讨,

如果你所在的行业,有一天,突然之间遭遇重大变革。你会怎么选择?

有一位前教培行业的同学说,

突然的变化,第一反应确实有震惊,有慌乱。

但马上就冷静下来。

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擅长的事情,可能就是几年教培经验中,学会的标准化运营复制的能力。

比如,要开一堂课,如何做前期推广,如何做课程录制,如何跟进进度,如何点评。

可以快速整理出流程。

我们发现这一能力意外的受到了不少行业的欢迎。

我自己转型去了儿童乐园领域,之后又创办了一家新品牌陪跑公司。

还有很多同事去了新能源。

都是些看起来八竿子打不着的领域。

我想,这应该就源自于可迁移能力的沉淀。

把长板发挥到极致,才能在此基础上突破更多的可能性。

在寻求转型时,有一个分析模型,叫做5R模型。

Review,自省

Reform,重塑

Reunderstand,重新判断

Rechoose,重新挑选

Refight,重新竞争

清楚的认识自己,找到所长重塑护城河,看到变化重新判断需求,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挑选赛道,以初出茅庐的勇气,重新参与竞争。

才能获得重生。

那个最初造钢琴,后来又做起了摩托车的雅马哈。

看似一头在西、一头在东的转型,其底气就来源于自身的技术长板,还有对外部环境的关注。

在做摩托车时,日本市场已经是一片红海了。

彼时,日本的摩托车一直主打运输需求,竞争非常激烈。

但是,雅马哈发现在美国,摩托车并不是主用作运货的,而是被设计成了轻便、时尚的代步工具。

有很强的娱乐性、社交属性。

关注到这一区别的雅马哈,综合分析了日本社会消费转型趋势后,精准预测了未来日本摩托车定位,可能发生的转变。

于是,投入了轻巧型乘用摩托车的赛道。

成功转型。

未来究竟能够预测?

或许预知未来唯一的办法是,主宰未来吧。

-END-

本文由刘润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