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细节,何来结果?
行业 没有细节,何来结果? 行业 | 2023-04-03 12:58 没有细节,何来结果? 刘润

到底该怎么定目标、追过程?

观 点 / 王建和 主 笔 / 婧娴 

Q1结束了,很多部门都在阶段性盘点业务,评估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有多少人经历了从定目标时拍脑袋,就这个数;

到誓师会时拍胸脯,包在我身上,一定能完成;

再到月中时拍脑门,哎呀,还差这老些怎么办;

到最后月底只能拍屁股,我也没辙了。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定目标、追过程,它应该是道“数学题”。

但是,大家都在做“语文题”。

那到底该怎么定目标、追过程?

上个月,进化岛社群邀请了成长引力创始人、畅销书《阿里巴巴管理三板斧》《阿里巴巴基本动作》作者王建和老师,专门就这个话题为大家做了一期“闭门分享”。

今天赶在季度盘点之前,我来把它分享给你。

(本分享来自进化岛社群嘉宾闭门分享)

拆解——目标定在那里,策略却在空转

我们总说目标管理。

可是什么才是目标管理?

建和老师每年都会陪跑很多企业,其中不乏优秀者,但总会遇到一个共性的问题:

大多数管理者只会做语文题。

什么是语文题?

就是脑子里想出来的,而不是笔头下推演出来的。

推演,是做数学题的思路。

而目标管理需要的是这样的思路。

从定目标开始,每一个数字背后应该有另一笔数字做支撑。

这笔数字可以是组织人力资源、可以是宏观环境分析、也可以是客户资源。

如果把定目标、追过程看成打一场胜仗的话,这些数学演算好比沙盘。

先算而后胜,先胜而后战。

那具体该怎么算呢?怎么谋呢?

首先,一个前提。

目标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所以等式的一头已然是个定量,要想办法配平另一头。

另一头,来自一笔一笔的订单累积。

订单,来自不同部门协同努力的总和。

有的负责新客户拓展,有的负责老客户维持;也有的是负责新产品在新市场的拓展,有的是负责旧产品在旧市场的渗透;还有新产品的研发和开拓等等。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公司不同部门有各自的侧重点和不同的市场竞争力。

部门间的差异,就涉及到资源的配分问题了。

再小的团队,也要考虑分配,也要好好盘盘资源。

出差,真的是必要吗?增加人力,真的是必要吗?工具购置,真的是必要吗?

用屠龙刀切西瓜,往往是很多公司的现状。

而要做到合理分配,就需要进一步拆分。

要实现100万的业绩,需要跑多少客户,要打多少电话,要拍多少视频,写多少条脚本,要写多少篇爆款文章等等。

步步拆分,人人尽责,才能真正地降本增效。

这些就是策略,就是目标背后的支撑。

没有策略,目标就是在空转。

盘点——留住存量资源,寻找增量资源

不论是带地推团队也好,带电话团队也好,带直播内容团队也好,本质上都是与用户产生链接。

而用户有新旧之分,有熟悉与陌生之分。

维系老用户,拓展新客户,是实现目标的核心。

所以,不论带何种团队都要做好客户分类。

建和老师分享了在阿里常用的MAN法则。

所谓MAN法则就是客户应该由钱(Money)、权力(Authority)和需求(Need)三要素组成。

钱,就是购买力。

权力,就是购买的决策权。

需求,顾名思义就是购买理由。

这三者缺一不可,才是合格的潜在顾客。

也是团队需要集中力量去发掘、维系的对象。

就像刘润老师之前在进化岛回答一位销售同学提问时说到的,一名合格的销售应该具备call-high和call-wide的能力。

call-high是要找到拍板的人,他才拥有真正的决策权。

call-wide是要让实际中真正使用的人,觉得好用、易用。

一名理想的销售,既要以call high为切口,也要夯实call wide的基础。

集中力量,优先攻克关键部分。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地将用户进行分类。

比如,阿里中供铁军就根据签单意愿依次分为ABCD四类。

A类客户,是有意向,产品可出口,有外贸团队,并且签单意愿在半个月以内的。

以此类推,B类、C类分别都具有前三项先决条件,但是在签单意愿上时间以此递推。

B类是三个月内,C类是半年内。

而D类就是既没有先决条件,又没有签单意愿的客户。

由于中供铁军是强销售性质的,所以它的分类依据也非常直截了当,以签单时间为依据。

因为它对目标完成的影响是最大的。

当然不同的公司都会有对应的分类方法和基准,但万变不离其宗。

一定要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对目标实现关联最大,最优先的部分。

而这对管理者来说无疑是一次考验。

虽然不常在一线跑业务,但你必须对客户了如指掌,必须对团队成员的能力了如指掌。

不但要对存量用户、潜在用户做合理分类和盘点。

更重要的是,还要知人善任。

知人善任,就是用合适的人打赢一场关键的战役。

巧取、智取、勇取,都是团队成员不同能力的表现。

管理者要做的就是,为他们创造合适的场景,指点合理的路径,提出合情的要求。

这样才能让策略真正落地,才能让目标实现。

比如,小王需要实地去跑客户。

你只有知道今天小王要跑多少客户,打多少电话,才能知道小王这个月500万是如何完成的。

比如,小李需要做直播。

你只有知道他这周有多少排期,早间场、午间场和晚间场分别场观多少、影响力怎样,才能知道小李这一周的转化率目标是怎么完成的。

全力以赴,只是一句口号。

完全信任,只是自我安慰。

必须把目标拆分到合理的时间节奏上。

必须把不同动作对应到合适的指标上。

拆分是支撑策略的核心。

但建和老师说,

他遇到的大多数管理者都不知道如何拆分、如何设定指标。

往往会按照平均值拆解。

一年的目标是600万,那半年是300万。10人小组的目标是100万,所以每个人的任务就是10万。

这样的设定看起来很幼稚,但它们真实发生在企业中。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他们没有真正弄懂业务过程,就想着要挥斥方遒。

不会写月报,也不会看月报。

精细化——管理要形成正反馈闭环

一切策略的核心,都要落到实际措施上。

就像一切沙盘中的演练,都要拿到实际的战场上比拼。

所谓的精细化管理,绝不是说说而已。

策略的落地就是措施。

措施不是简单地把目标分解成数字,而是要花时间和每一位下属讨论目标的实现路径。

只有把措施讨论清楚了,目标管理才到位。

你今天给团队成员定了每人100万业绩的目标。

不是简简单单地告诉他数值,而是要和他讨论如何实现100万。

你想到的策略是什么?他会遇到的问题有什么?

支撑这些策略的措施是什么?执行过程中可能需要哪些资源和支持?

清清楚楚沟通完后,达成共识。

团队对目标的信心,就来源于此。

很多时候,大家都会抱怨老板只会空画饼,说大话,定那些根本完不成的目标。

从而两头消耗。

这是因为你只让大家看到了远远的终点,根本没谈路径、也没有陪伴。

对他们来说,没有底层支持,没有具体方法,乱拳打在棉花上,白费力。

也难怪大家不理解。

建和老师讲到,

他常常遇到很多管理者与他抱怨,团队执行力太差。

很多时候团队的执行力不好,问题出在管理者自己身上。

是因为管理者自己在安排任务时,就没想清楚;在制定目标时,没有给到策略,没有给到路径。

今天管理者只有一二三条,说得清清楚楚,才能确保执行力。

用刘润老师的话来说就是,管理者要具备被一眼看穿的能力。

这才能确保团队的执行。

另外,我们刚刚提到了很多管理者不会看月报,不会写月报。

这就好比目标管理的闭环,少掉了最重要的一块。

有目标、有执行后,必须要有正反馈。

就像是大脑中的一块反应回路一样,通过一次又一次执行-反馈-总结的闭环,帮助团队成员养成“过程”习惯。

想要完成正反馈闭环,管理者就必须对整个业务流程、管理细节非常清晰,才能实现环环相扣的通路。

因为执行是有时间差的。

这个月的目标,到月底才有结果。

这个季度的目标,三个月后才能见分晓。

但是组织不能等,业务不能等,一旦出问题就像多米诺一样,等到月底再复盘可能就来不及了。

看平时,小张让他每天跑30个客户也都完成了。

但到了月底一盘发现,原本10万的目标,只完成了1万。

再回到日常工作的时候,会浪费大量的管理成本,而且可能也为时已晚。

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

复盘结果可能有时间差,但追过程一定是当天同步的。

怎么追当天的过程?

打30个电话,还是50个电话。

量不是问题,质量才是关键。

而衡量质量的标准,可能是转化率、可能是成交额等等。

抓住核心标准,可以借用仪表盘、看板等数据工具,知晓差距,及时迭代。

养成一眼看到底的能力。看不到细节,就抓不到结果。

从今天起,看月报、周报时,别再天天只盯着结果。

100 万,从月初到月尾天天100 万。

数值只是表象,路径才是内核。

苛求过程、释怀结果。

先从过程开始练起。

最后的话

管理是一套系统的体系,和无数的细节组成的。

定目标、追过程是一道数学题,环环相扣,步步推导。

光有方法,只是空谈。

没有拆解,何来策略?

没有细节,何来结果?

期待你和你的团队都能在实训中,感受到苦尽甘来的成就感,都能打一场酣畅淋漓的胜仗。

-END-

本文由刘润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