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赛道是人心
干货 下一个赛道是人心 干货 | 2023-06-14 13:39 下一个赛道是人心 刘润

最近,不少人感觉,流量红利开始冷却,互联网上赚钱变难了。

观 点 / 刘润 主 笔 / Neko 

最近,不少人感觉,流量红利开始冷却,互联网上赚钱变难了。

大众注意力稀缺, 用户来得太难,走得太容易。

但是,他们的需求就消失了吗?

并不会。

用户,只是更注重体验了。

围绕用户体验,来设计前端获客、产品功能和售后服务,将会是下一个增长点。

(本分享来自进化岛社群日常)

私域:用户的门,只能自己打开

这几年,好像全世界都在做私域获客。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受:

早上起来,就开始被一些群全员@通知,课程提醒、直播通知、餐厅福利……退出吧,好像还用得着,不退吧,消耗注意力。

而真正重要的聊天窗口淹没其中,找起来很费劲。

算了,干脆折叠吧,想起来再搜。很多时候,也就没有然后了。

于是,全员通知失去了它的作用,真正重要的通知,也就不重要了,久而久之,你也忘了这个群的存在。

你确实会有需求,但是,你更希望是自己需要的时候能找到,而不是在不需要的时候占据你的注意力。

私域,本来是触达用户生活、给用户增加便利的方式,却被滥用,成为一种打扰。

可一些人还没有意识到。

前些日子,我删了一位好友。因为未经同意就擅自把我拉进群,我遭到了信息轰炸。

我的手机,是全天静音的。

所有的群都是免打扰。如果有人经常给我发消息,我会对这个人也开免打扰,如果他继续发,我会删除他。

注意力是最宝贵的资源。

而相对来说越是高价值的客户,他的注意力就越不希望被分散。

我不一定是典型用户,但用户普遍不爱被当成韭菜收割,你这么做了,他一定是会有感受的。

上周,在进化岛社群上,我回答了一个关于客户加入私域社群后的运营问题。

这位岛民十分困扰,每月有1000多位各类渠道成交的客户入群,但社群活跃度低,退群率很高,后续销售效果不明显。

社群运营的重要心法是,用私域来服务客户,而不是用私域来销售产品。

服务客户,是从客户需求角度出发,提供匹配的内容和服务,客户满意,从而产生购买。

从产品销售出发,不断卖东西,客户感觉自己只是在被收割,那就一定会不断流失。

可能你会反驳,我推荐的产品就是有价值的、真正能帮助到对方的啊!

我猜,一些公司也是这样培训销售的:我们的产品就是在帮别人解决问题,你不只是在销售,更是在助人。

嗯,我不否认,你的产品可能真的会对用户有帮助。

只是,你的逻辑,和用户逻辑是不一致的。

是不是广告,是不是打扰,不是你说了算,是用户说了算。

你站在产品销售的角度,当不得不做和认知矛盾的行为时,会给自己找理由,让行为合理化,你的认知就能协调了。

如何衡量是用户真的需要,还是你发生了“认知协调“呢?

不妨想一下,当你退出销售的角色,站到用户层面,是否会改变想法。

如果改变立场,就会改变认知,那么,答案也就很清晰了。

退一万步讲,哪怕你真的想单纯帮助对方,没有经济利益,也需要给到对方选择权,让对方舒服。

过于热心,也是一种对边界的不尊重。

回到社群场景,服务的边界感是什么?

用户的门,只能自己从里面打开,不能从外面撞开。

那么,问题来了。

如何能让用户愿意从里面打开门呢?

难道,我就什么推广动作都不做,只能被动等用户来找我吗?

嗯,那你一定会死得更快。

营销,让别人知道你,还是必要的。

只是,知名营销战略咨询师小马宋在《营销笔记》里说过,营销的营,是经营的营。

站在客户的视角,才能看到真正的需求。

最好的营销,是产品本身。

产品:需求的尽头是多巴胺

那么,怎么才能设计出用户觉得好、还忍不住推荐的产品? 

一定是围绕用户需求,做到极致。

但是,用户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很可能他们自己也说不上来。

iPhone 4 出来之前,用户说买手机要买诺基亚,防摔。

数码相机出来之前,用户说印照片、拍证件照找柯达,大品牌,更安心。

这些过往的大品牌,都有各自的长板和优势。只是,后来,用户不再需要这个长板了。

根据自己的长板开发,是解决我为什么做的问题,而围绕用户的需求,是解决用户为什么需要的问题。

用户不会因为大品牌和百年老店买单,只会因为产品满足需要买单。

每个阶段,产品开发者都要不停问自己:当下,用户为什么需要这个产品。

如果沉浸在自己的优势光环之中,在行业变革到来时,没有敏锐觉察、及时掉头,就很可能面临淘汰。

而洞察到用户新的需求,也会催生新的行业。

小红书上,00后正在兴起一种很新的约会——和喜欢的动漫人物约会。

服务提供方扮演成客户喜欢的游戏或动漫中的角色参加约会。

角色通常是男性,但实际上供需双方都是女性,以此营造一种安全的"梦想成真"式约会体验。

这项约会服务被称为"cos委托"。

如果穿越回20年前,这个职业简直是行为艺术,无法理解。

但今天,你就知道了,这项服务卖的,是"心动的感觉"。

从温饱到小康,物质需求开始转变为情感需求,用户需求的尽头,是让人快乐的多巴胺。

陪伴、心动、疗愈、成长、健康……一切刺激多巴胺分泌、让人感到美好的服务,都可以形成新的产业。

比如,很多都市人会养猫狗作为陪伴。宠物成了家人,也需要关心它们的健康与快乐。就衍生出:宠物健身、猫粮品尝师、宠物饮品奶茶店……

真是创意辈出。

我怎么才能想到呢?

创意可以设想,但要能形成商业模式,一定不是凭空设想的,而是需要,离用户近一点。

全球最大民宿平台爱彼迎(Airbnb)在创业早期业务惨淡,寻求资金支持,却被20来位硅谷投资人集体判了死刑。

投资人认为:这个创意简直是异想天开,没有人会愿意和陌生人分享自己的住所。

直到创始人从硅谷跑到最大的客户群所在地纽约,亲自住过二十多家房源之后,才发现了真相——租不出去不是没有需求,而是因为房东拍的照片不够吸引人。

当他们协助纽约的房东意识并解决这一问题之后,爱彼迎的业务也迎来了全球的爆发性增长。

中国服务设计领域顶尖高手、桥中创始人黄蔚,在《服务设计》一书中提到,比起大数据,深入用户得到的小数据更能帮助捕捉用户的底层需求,更适宜在产品或服务设计早期使用。

及时洞察身边人的需求变化,老生意或许也能打开一片新市场。

很多在外面打拼的年轻人,或许就收到过父母的唠叨:少吃点外卖,不健康!

"好的好的知道了。"

敷衍过后,他也很无奈:是我想不健康吗?是时间不允许啊!

有人就洞察了这一无奈背后的需求。

前两年,湖南长沙一家菜摊的阿姨,因为发现儿子工作后没时间洗菜做饭,就创造性地在自己的菜摊增设"一周菜单"服务,广受附近年轻人的追捧。

现场购买后,洗菜、切菜、搭配、菜谱一条龙服务,回家一炒就好了,节约时间。

这位阿姨真正做到了孟子说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把对自家孩子的操心,转化成了对天下孩子的关心,也就赢得了这些年轻人的心,自然生意兴隆。

如果眼里只有利益,是看不见用户的深层情感需求的。

带着关怀去理解具体的人,会发现一个人的背后,其实是一类人的需求。

产品和服务永远要围绕用户体验来设计,离用户近一点,用心觉察,说不定就能嗅到未来的机遇。

售后:放下自我,看见用户

产品推出了,但是,众口难调,服务能力也有限,还会有意外发生,难免会遇到用户不满意的情况。 

一个个不满意的用户,就是一张张嘴角下拉的脸,会随着解决问题的时长和对回复的不满意,越来越愤怒。

-END-

本文由刘润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