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自己,在人性这关被筛掉
看点 别让自己,在人性这关被筛掉 看点 | 2023-08-02 12:35 别让自己,在人性这关被筛掉 刘润

以你的努力程度,还轮不到拼天赋。

观点 / 吴军 主笔 / 尤安责编 / 黄静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1967篇原创文章

你有没有听过这么一句话:

以你的努力程度,还轮不到拼天赋。

怎么样?听起来什么感觉?

我的感觉是,挺有意思。

这句话里,藏了两道关卡。

两道,你想拼过大部分人,必须要过的关卡。

一关,叫努力。你996,我007。你半夜12点还在回客户消息,我凌晨5点赶出差的飞机。

另一关,叫天赋。你聪明,满屏的市场数据能一眼发现问题,我也聪明,和客户同乘半分钟的电梯就能建立联系。

努力,天赋。如果我暂时没能赢,一定是这两个里,有哪个不过关。嗯,是我这次还不够努力。嗯,是他脑子实在太聪明。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把大部分人筛掉的,真的只是努力和天赋吗?

前段时间,我的直播间,邀请到了我非常敬佩的吴军老师,出了一个不一样的答案。

论学业,他是计算机科学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论事业,他做过谷歌的智能搜索科学家,腾讯的副总裁,目前是硅谷著名的风险投资人。

此外,他居然还有精力,写出了很多畅销书,比如《数学之美》《浪潮之巅》《文明之光》《见识》《态度》《格局》等等,本本都有影响力。

从计算机科学、互联网商业、投资到写作等很多领域,他都做出了让很多人望尘莫及的成绩。

每次和吴军老师聊天,听他分享他的思考,都让我非常有收获。这次也不例外。

吴军老师说:真正把大部分人筛掉了的那一关,叫人性。

是的,在努力和天赋之外,还有一关,叫人性。

建议你,在拿出你全部精力拼努力、 拼天赋 之前,一定要了解人性,驾驭人性。

别让自己,在人性这关,就被筛掉了。

什么意思?只是聪明又努力,还不够吗?人性这关,和我想的有什么不一样?怎样才能过好人性这一关?

今天,我从吴军老师的分享里,挑出了几个让我深有感触的点,和你分享,希望对你也有启发。

拼努力?先要拼人性

提问:怎样才能把我手头的事儿做成,做漂亮,做得超过大多数人?

最起码,要努力吧?天道酬勤,我努力就好。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努力之前,建议你,先驾驭好人性。

怎么说?

吴军老师分享了一段自己做投资时的经历:

我看过很多创业者,刚开始来找我融资时,一开口就是:

这个事在做了,那个方向也值得尝试,还有那个项目也很有可能成。

这么多事?你都想做?

对啊,创业不就是要拼命,这些都是机会,我可以努力同时做。我试过带团队几天几夜不睡觉赶上线,也试过一个人掰成三个人用吃饭都觉得浪费时间。

可是,人毕竟不是机器,这么多事情同时做,你能做好吗?

哎,你知道的,创业没有容易的。就是要逼自己一把,多做点,再多做点,我多做一件事,就多一分生存的概率。

我明白。我理解。但是, 这种简单的“做加法 ,真的能帮到你吗?你的公司才5个人,却想做5家上市公司的事,你真的可能做成吗?

同时做那么多事,结果更大概率会是:到最后你一件都做不好。

所以后来,我有时候会和他们说:你能不能“做减法 ” ?

把你想做的事,都列到清单上,然后一项一项减掉。

减到还剩最后一项,再减你的公司就减没了时,你就找到了那件你非做不可的事。

然后,集中你的精力,聚焦你的资源,全力去做那件事。

结果怎么样?往往这种时候,你会发现,他就做成了。

只是咬牙给自己做加法,什么都不放手,只一味埋头去做,去死撑,去应付,是不够的。

你要咬牙,也应该是咬牙给自己做减法,才能聚焦,毕其功于一役,真正把你的事做出竞争力。

成事,不能只靠努力。努力之前,一定要学会先驾驭自己的人性, 给自己做减法, 抓大放小,有的放矢。

有意思。这种减法怎么做?我手头那么多事,我是真的觉得哪件都很重要,到底什么样的事应该 优先减掉?能具体说说吗?

吴军老师分享了两类事,很多人的待办清单上都有,但希望你的没有。

吴军老师说:

第一类事,叫“芝麻”。

你知道多少粒芝麻,才能抵得上一个西瓜的重量吗?

百万粒。

守住一个西瓜,能抵过捡两百万粒芝麻。

可是,很多人,却会因为去捡芝麻,而丢掉西瓜。

不会吧?芝麻和西瓜差别这么明显,谁会做这种事?

这么说吧,你有没有见过类似这样的情况:

打折时忍不住买下的衣服占满了半个房间,省下了几千块。但那被占满的半个房间,可能一平方米就是十万块。

把预算投给低碳减排的广告,一天少上路了几辆汽车。但同样的预算用来控制住一场山火,免掉的有毒气体排放,可以抵过远超美国一个州一年的汽车尾气污染。

把时间、注意力甚至耐心,都分配给朋友圈里很多名字都喊不上的人,却忽略身边真正和自己有连接、支持自己的亲朋好友。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 人人都分得芝麻和西瓜的大小,但一遇上事儿,还是会去捡芝麻?

因为,这就是人的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 为了生存,人天生 爱得到,不爱失去,爱做加法,不爱 减法。

所以,捡芝麻太诱人了。一旦唾手可得的芝麻摆在眼前,就容易失了判断力,忍不住去捡,连西瓜掉了都顾不上。

那怎么办?芝麻就是这么难以拒绝,人性就是这么难以对抗,怎么才能不捡芝麻,不丢西瓜

学。学会分轻重,学会做取舍。

捡“芝麻”太低效,再怎么努力捡,捡上两百万次,也比不上守住一个“西瓜”。

所以,想清楚你过什么样的生活,找到你最重要的那一个目标。

然后,把和这个目标没关的事情,都舍掉。

别捡芝麻,守住西瓜。

第二类事,叫“我也要”。

“我也要”?什么意思?

吴军老师举了个例子:

2010年,有一个消息,炸了。

谷歌要以60亿美金,收购一家叫Groupon的公司。

很多人说,这将是谷歌有史以来金额最高的交易。

甚至,如果这笔收购交易完成,将成为截至当时互联网历史上最大的一笔收购案。

消息传回中国,很多人都很好奇。

好高的估值!好大的手笔!这个Groupon,到底是做什么的?

一打听,说是搞团购的。

团购是什么?这么有价值吗?那还等什么?

我也要。

于是,一条消息,直接炸出了一条新赛道:团购。

之后的故事,你可能已经听过:“千团大战”。

十三年后的今天,当很多人手机里只装了那最后胜出的唯一一个团购APP时,依然还有人记得那次大战的惨烈:

这条细细的赛道,竞争最激烈时挤了6000多家公司。

6000多家,看到别人做出了一个东西,马上高喊“我也要”,然后一头挤进战场的公司。

觉得风来了,立刻要跟风。看见别人做了,我也要。

这,就是“我也要”。

今天在中国,很多人创业依然有这种做事习惯。

做电商火了,好多人都去做电商。ChatGPT火了,又有好多人去做ChatGPT。

等等,这么做有什么问题吗?做生意,不就是要判断趋势,抓住机会,努力拼搏吗?

当然,你说得对。可是,在 你 卯足全部力气,甚至押下你全部身家,开始卷起袖子 去 努力之前,有一件事同样值得你做:

先过好人性这一关:在利益之前,保持清醒。别让自己变得盲目。

曾经的千团大战,存活到今天的,用一只手数都嫌多。

做“我也要”的事,成功率远比很多人想的要低。

为什么?因为很多跟风的人,虽然很努力,连这件事的门槛到底在哪里、有多高都没弄清楚,就开始投资烧钱,等反应过来时,已经弹尽粮绝。

努力抢跑,忘了思考。

可是,思考什么呢?我也知道我发现机会不一定是最早的,能力不一定是最对口的,实力也不一定是最强的,可是那我就只能眼睁睁地停下脚步,放弃机会吗?

做什么样的思考,才能让我既不做炮灰,又能抓住机会?

吴军老师讲了一个故事:

200多年前,美国曾经掀起过一个潮流:淘金热。

一开始,依然是“消息炸开 :“有人居然在美洲河里淘到了满满一瓶金子!”

随后,依然是所有人高呼“我也要”。当时的书里记载,几乎所有企业都停了业,海员抛弃了船只,士兵离开了营房,工人扔下了工具,农民典押了田宅。

最后,依然是“赛道被挤满”。当几乎所有人,都涌向了那条美洲河时,河道满了,能抢到的金子,微乎其微。

可是,有两个没有去河道的人,却发了大财。

一个,是为淘金者提供工具的五金店老板布兰南。几天前还是20美分一个的金属盘子,被他卖到了15美元一个。短短9周,就赚了36000美金,成为了城中最富有的人之一。

一个,是为淘金者提供工装裤的服装店老板,他发现淘金者们需要更结实的工作服,于是开发了很多更耐用的布料,直到有一天,他的公司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条牛仔裤。他的名字叫李维斯,近200年过去,他创立的Levi's名列世界五百强。

这样的事,是一个意外吗?

不,200多年后,这样的故事,你依然一直能看到。

比如,吴军老师后来又提到的:

比特币火了,立马涌去“挖矿”的人还没什么消息,用来支撑挖矿的显卡却一路涨价了400%还依然显示缺货。

ChatGPT火了,纷纷入场做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巨头们还在努力,但为人工智能提供算力的芯片公司英伟达的股价却已经涨了一次又一次,订单供不应求。

团购、淘金、比特币、ChatGPT……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可只有听懂故事的人,才能得到奖励。

1929年,美国总统肯尼迪的父亲,约瑟夫肯尼迪,就得到了奖励。

有一天,他在纽约街头擦皮鞋,发现擦皮鞋的孩子,居然在和他大聊特聊股票。

于是,他回去就把自己锁在房间里,花了一个星期,把手上所有的股票都清掉了。

就这样,他逃过了1929年的那场世纪股灾。

这,就是后来的“鞋童理论”。

当一件事已经变成了人人谈论的风潮时,真正的商机,已经不在那里了。

很多人看见风来了,都会高喊“我也要”,哪怕知道竞争激烈,他也愿意努力一头扎进去。

但是,建议你,在努力之前,先驾驭你的人性,按下你的急切,冷静下来去思考,你的机会到底在哪里。

不要盲目跟风,对你待办事项清单上,每一件“我也要”的事,保持思考,保持警惕。

因为,正如吴军老师所说:

发财的机会有很多,但永远不属于跟风的人。

哎,听吴军老师这么一说,是挺不容易。

那些选择去千团大战的,去淘金的,一定也都卷得很努力。

但是如果能过人性那一关,他们本可能有机会得到更多。

还有吗?还有什么我可能没注意到的人性关要过吗?

有。吴军老师接下来分享的两关,更难过。也筛掉了很大一部分人。

拼天赋?还要拼人性

作为硅谷著名的投资人,吴军老师说,他被很多人问过这么一个问题

要成为一个好的投资人,我最需要具备的潜质是什么?

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嗯,毕竟是做投资,或许,不但要够努力,还要够聪明?你看硅谷和华尔街,哪个不是高智商,高学历?

吴军老师的回答是:

努力,聪明,确实都很重要,但还不够。

要成为一个好的投资人,或者要在任何领域拼过大部分人,成为最好的那10%,甚至1%, 你还必须确保自己,能过得了人性这一关。

没错,还是人性。

要过这一关,非常不容易,吴军老师的建议是,你至少要做到两点:

第一点,保持自律。

哎,我知道,我就知道。自律,我听得太多了。

只可惜,做不到的人,更多。

大部分人,其实是做不到自律的。

远的例子就不讲了,还记得前段时间,美国的硅谷银行、第一共和银行倒闭吗?

明明,都是银行业的“优等生”,一开始资产本身都没什么问题。

硅谷银行,客户很优质,多是硅谷的初创企业,能拿到大量的贷款,用不完的都存进硅谷银行。

第一共和银行,客户也很优质,毕竟主打的就是为“高净值人士”理财,储户都是大手笔的富人。

谁看都羡慕的优质客户和资产规模。一手好牌。

那,怎么还会双双打出“倒闭”的局面?

原因有很多,比如美联储加息、公众情绪…但是,抛开这些外部原因,还有一个很大的自身原因:不够自律。

资产本身没问题,但管理资产的人,不够自律。

明明,这帮管钱的人,已经够聪明了。论专业能力,足以支撑对风险的识别。什么产品,多少风险,风险有没有超过一定阈值,该不该停下,都是有能力识别的。

但,就是停不下来。不停地把账上的存款往外投,不停地增持大量债券,紧紧盯着这么做带来的收益增加,而对同样日益增加的现金流风险视而不见。

直到,危机被引爆。

这,就是不够自律的痛:明明知道,还是引爆。

多好的牌,多聪明的人,一旦做不到足够自律,都可能面临这种很痛的结局。

我知道,我也想自律。但面对财富,停不下来,是刻在基因里为生存服务的人性,我怎么才能克服人性,变得自律?

这是一个大课题,靠几句话,无法解决。

但是,最起码,你可以先找到一个自律的标准。

比如,什么样的人,才适合管钱?什么样的自律程度,才足够驾驭财富?

吴军老师说,你可以问自己两件事:

第一,今天一天你的财富跌掉了50%,你能不能做到照样吃得香睡得着?

第二,今天一天你的财富增加了1倍,你能不能做到稳住心态,认为这只是你运气好,而不是你能力强?

这两件事,其实就是范仲淹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自律,尤其是面向财富的自律,很多时候就是一道关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性难关。

你能不能做到,克制住人性中对财富的执念,宠辱不惊?

和其它人性难关一样,这个标准,绝大部分人,是很难做到的。

但这也意味着,一旦做到,你就已经能超过绝大部分人了。

超过之后呢?还有第二关。

第二关,叫:尊重规律。

什么?尊重规律?这有什么难的?

这件事其实很有意思。

尊重规律,本来并不难。

比如,物理学有一个很多人都知道的规律:牛顿第三定律,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如果今天有一个人和你说,他就是想挑战这个规律,和这个规律死磕,会是个什么场面?

“我不管,我力气大,我就是要拽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拽离地面,拽到天上。”

“一次拽不动,不管疼不疼,我还会再拽第二次。”

“我会永远相信自己,永远努力去拽,永远不放弃。”

太离谱了。谁会在现实中这么挑战规律啊?

可是…可是,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场面:

“我不管,我脑子聪明,我就是要找到一支别人找不到,就我找得到的潜力股,然后就我投它,就我赚到钱。

“一次投不中,不管亏不亏,我还会再投第二次。”

“我会永远相信自己, 努力去找永远不放弃。”

明明对股票投资稍微有点了解的人,都会知道一个基本规律:

证券的价值,就是由大部分人决定的。是市场里的大部分人,对它的认可度的一种反映。

大家都看好它,它的价值就高,大家都不看好它,它的价值就低。

可是,就是有人要挑战这个基本规律,一遍又一遍地寻找那支“大部分人都不看好,就我看好,并且价值会飚高”的股票。

尊重规律,突然变难了。

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很少有人挑战,一换到金融学的基本原理,却总有那么多人想挑战?

原因你知道的:人性。

很多规律,其实大家都懂。但是总有一些人,在面对财富的诱惑时,会觉得自己能比规律更了不起,能超越规律。

因此,只想挑战,再难尊重。

而规律就是规律,是挑战不得的。

如果硬要挑战呢?

比如,这个世界上,本来没有哪只猪能飞上天的。

从来没有。

猪,永远都只是被人宰割的肉而已。

可现在,我偏要挑战这个规律。

我相信猪也能飞上天。

只要我天天去找风。

一旦站上风口, 猪就能飞上天。

哎,这可能,是对“风来了,猪也能飞上天”这句话最大的误解。

奋斗者的谦辞,不该被误解,成为怠惰者的妄念。

想飞上天,你要做的,肯定不是变成一只猪,天天去找风。

找风有什么用?

猪,不会飞。

风,总会停。

这是规律。

一只猪,就算找到风,暂时被吹到天上,最终也会在风停时,摔回地上,成为被人宰割的肉。

这,就是不尊重规律的结局。

可是,想“飞上天”有什么错?怎么才能既尊重规律,又“飞上天”呢?

想飞上天,就把自己变成一只真正能飞的鹰,有没有风,都照样能飞上天。

不管工作好不好找,都好好锻炼自己的能力。

不管市场好不好做,都好好打磨自己的产品。

保持自律,尊重规律。

过好这两道人性关,你就已经能够超越很多人了。

最后的话

查理·芒格曾在《穷查理宝典》中,写过这么一句话:

“我们从来不去试图成为非常聪明的人,而是持续地试图别变成蠢货。久而久之,我们这种人便能获得非常大的优势。”

投资的世界里,从不缺努力的人,更不缺聪明的人,为什么和巴菲特一起创下“股神”神话的芒格,却会以“试图别变成蠢货”为目标?

因为“试图别变成蠢货”,就是在过人性这一关。

这是在拼努力和拼天赋之外,至关重要的一关。

正如吴军老师所说:

真正把大部分人筛掉了的那一关,叫人性。

过这一关,很难。

比如,要别捡“芝麻”, 要 警惕“我也要”。

比如,要 保持自律, 要 尊重规律。

这些,都难到会把竞争中的大部分人筛掉

但也正因此,过这一关,很值得。

值得到,连芒格都说:“久而久之,我们这种人便能获得非常大的优势。”

别让自己,在人性这关被筛掉。

越过它,前面就是万里鹏程。

祝你,持续地“试图”, 不断地“超越”,走出属于你的万里鹏程。

-END-

本文由刘润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