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时,种树吧。种好自己的“认知之树”。
看点 迷茫时,种树吧。种好自己的“认知之树”。 看点 | 2023-11-06 12:01 迷茫时,种树吧。种好自己的“认知之树”。 刘润

你永远赚不到,你认知范围之外的钱。

观点 / 刘润 主笔 / 尤安 责编 / 黄静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2052篇原创文章

有一句话,我猜你大概率听过:

你永远赚不到,你认知范围之外的钱。

这句话放在很多创业者、企业家身上,也一样成立。

我有一个私董会,里面很多做企业的人,做得都已经蛮不错。

但是,有一次,一位学员突然遇到瓶颈,做不上去了。

他很着急,找我聊了聊:

从前公司刚创办时,我遇到问题,只要去学去想,总会找到办法,总能搞定。

但是,再往上做,管理的人数超过了200人,公司的规模超过了10个亿,突然变得极度吃力。

我还是会去学去想,去找办法,但很多问题就是解决不了,公司变得一团糟。

太迷茫了。为什么会这样?我该怎么做?

很多“做不好”,往往是因为“认知不到位”,缺乏基础的认知做根基。

无论平时多忙,一定要尽早建立自己的“认知之树”。

什么意思?什么是“认知之树”?怎么建立?

我们一个一个说。

什么是认知之树?

提问:“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是怎么回事?

举个例子,我们的刘润读书会,每周一到周四晚上8点开播,至今已经请了200多位老师来分享知识了。

这200多场的直播,几乎每一场,都会有类似这样的弹幕:

“好有道理”。

“这个老师讲得好有道理。” “学到了。”

你猜,看到这样的弹幕时,我们会有什么心情?

欣慰吗?不,还不是欣慰的时候。

因为,这些“道理”,这些“知识”,被“搬运”到这一步时,还不是结尾。接下来通常会有两种走向。

什么走向?

这么说吧,你看过快递公司的快件分拣吗?

每到双十一,要处理的快件数以亿计,怎么办?

随便堆积?大量的快件会越堆越多,直到无处安放,被淹没在中转场里,最终“查无此件”。

那怎么办?分拣。快递公司的智能分拣系统,会扫描识别快件运单的基本信息,把快件分大小、分区域、层层分拣,从而分门别类地安置,又快又准地派送。

快件在快递公司的走向,是这样。

知识在你脑子里的走向,也一样。

信息爆炸的年代,知识也像双十一的快件一样繁杂。

你看直播,刷抖音,上网课……本质上都是在输入大量信息。

有的人,心中还没有建立好自己的认知之树。

花了很多时间听直播,学完觉得“好有道理”。

然后,点个赞,点个收藏,最多再发条弹幕,结束。

把知识随便堆积在那里,不及时分拣。

最后的走向,就是:学完后“无处安放”,要用时“查无此件”。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听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有的人,已经有意识地为自己建立了认知之树。

花了同样的时间听直播,打出了同样的弹幕:“好有道理”。

区别在于,因为心中有认知之树,知识可以像树叶一样,有枝可依,而不是像浮萍一样,四处乱漂。

各种各样的知识,会被分门别类地分拣到对应的树枝上。

一旦遇到问题,需要基于认知来帮忙做判断,做决策时,立刻能调用,保证不“丢件”。

最后的走向,就是:学完后“分门别类”,调用时“又快又准”。

两种走向,两种命运。

有意思。这样的认知之树,要怎么种?

和所有树的生长一样:长枝干,长树叶。

我们一个一个说。

长“树枝”:打好基础

首先,得长枝干。

没有枝干,再多树叶,也挂不上去。再多知识,都无处安放。

什么是枝干?

我举个例子,学数学。

你还记得,从小到大,你学了多少数学知识吗?

太多了。小学的加减乘除,中学的几何代数

到了本科,还没完,还要学高等数学

除了,数学系。

在读数学系之前,我也没想到,数学系,从来不学高等数学。

什么?数学系不学高数?怎么可能?

因为,“高等数学”对于数学系,就是一个目录。

我们的课程表里,没有“高等数学”。那数学系,学什么呢?

学“实变函数”、“复变函数”、“微分几何”、“解析几何”、“数理统计”、“泛函分析”、“拓扑学”、“运筹学”……

洋洋洒洒几十门,没有一门叫做“高等数学”,没有一门不是“高等数学”。

天哪,这么多,这么杂,怎么学?

把它们分门别类,挂在“枝干”上学。

最粗的那条主干,是小学的加减乘除。

然后基于这个主干,有了代数、几何等概念,生长出了更多树枝,逐渐建立起了认知之树。

最后,进入大学,把那几十门课的知识,分门别类地挂到相应的树枝上,有枝可依,继续“生长”。

否则,没有之前的基础打底,没有先建立好认知之树,深造无从谈起。

学任何学科,一定要先打好一个基础,列出一个目录,建立一个基础的认知体系。

从最基础的主干,分化出几个大的树枝,最后再细分出更多枝丫。

只有长出能让树叶有枝可依的树干,才能避免做很多无用功,真的能有所积累,真的能把知识留下来,内化成自己的。

现在,回到直播间的那些弹幕。

如果看完直播,发出“好有道理”的弹幕,不是真正值得欣慰的时刻,那什么时候是?

至少,是你的认知之树已经初具雏形,那些知识被挂到树枝上的时候。

和数学一样,商业的世界里,也有无数的知识。

举个例子,可能昨天,你刷到了“怎么做社群”。今天,你听完了“定位是什么”。明天,你读到了“边际效用”。后天,可能又有人和你聊“看不见的手”。

都是知识,都“好有道理”。

但是,怎么才能保证,他们不会流失,在你需要的时候,能被你的大脑迅速调取,真正为你所用?

把它们分门别类,挂到你的认知之树上。

怎么挂?我再举个例子,建立商科的认知之树

首先,你得有一个主干,知道什么是交换。

然后,在这个主干上,你可能会衍生出不同的树枝,比如“营销”、“经济”。

一开始,你可能对“营销”和“经济”了解不多,只有模糊的概念。

但是没关系,随着从各种渠道,用各种方式,你会接触到无数的好文章、好视频…

然后,怎么办?点收藏?你还记得你一个月,甚至一周前,都收藏过什么吗?

信息越多,越要分拣。

比如,你可以把“社群”和“定位”挂到营销那根“树枝”上,把“边际效用”和“看不见的手”挂到经济那根“树枝”上。

这,就是构建基础的知识体系。

这,就是建立认知之树的第一步:长“树枝”。

一旦主要的树枝长出来了,你的认知之树就有了基本的雏形。

有意思。话说,这么多年打拼,我对商业多少已经有了一些了解,长出了一定的树枝了。

接下来,怎么才能继续发展壮大,变得更加枝繁叶茂?

两件事,亲测有效,值得尝试。

长“树叶”:须鲸式学习

第一件事,是读书。

读好书。找出那些经典中的经典,一个字一个字读。读不懂就停下来,出去走一走,回来再继续啃。

那次,和那位企业家学员聊完后,我就想,我应该可以为他,也为很多没有建好认知之树,根基不稳,后继乏力,遇到瓶颈的创业者们,再多做点事。

于是,一回到上海,我就花了好几天的时间,精挑细选,删了又删,整理出了一份包含了35 本书的书单。

这份书单里的每一本,都是我读过之后,认为可以帮你构建商业的认知之树,值得被你认认真真读完的经典。

这个书单,我后来不但分享给了那位学员,还放进了文章《一定要读的35本商业书 | 年度书单》里。

可是,我真的很忙啊。没有时间一本一本地啃,也不知道这35本之外,还有哪些书真的适合我,值得我读,怎么办?

首先,你可以“有选择地”读书。

我把书分为四类:

第一类,我把它称之为“凿壁偷光,也要读完”的书。

这类书,往往是经典中的经典,比如上面那份书单里的那35本。

第二类书,是“常读常新”的书。

读完之后,能让你觉得“好有道理”,很有收获。

并且,过段时间你再拿出来读一遍,会发现“哇,好像又带给我跟上一次不一样的启发了。”

第三类,是“听听就行”的书。

书的作者,可能有一个很有洞见的观点。但也就只有这一个观点。

这种书,听一遍、甚至看看书评,了解一下就可以。

第四类,是“不值得看”的书。

毕竟,时间有限,精力宝贵。

建议你,有时间先把第一类的书,认认真真啃完。为你的“商业”认知之树,打好根基。

之后有空,再读第二类的书。不断让你的认知之树,分化出更繁盛的树枝,能承接住更茂密的树叶。

至此,你的认知之树,已经打好了根基,初具雏形。

这时,你还可以做第二件事:“张开大嘴”听书。

“张开大嘴”听?什么意思?

常看这个号的朋友,可能都知道:

我有4个用来“听”的设备。

一个降噪蓝牙耳机,用来在噪音大的飞机上听。

一个骨传导蓝牙耳机,用来在需要保证安全的路上听。

一个蓝牙小音响,用来在出差的酒店时听。

一个防水音响,用来在浴室,洗澡时听。

听什么?书。

作为一个商业顾问,一年365天,我大概有180多天在外出差。

不出差就去公司,几乎没有周末这种东西,非常忙。

但是,我依然保持住了一件事:听书。

一年,我会听大概1000个小时的书。平均每天要听3个小时。

天哪,3个小时?你从哪挤出那么多的时间?

从上班之前的7点到9点,从下班之后的碎片时间,从很多人在洗脸、在刷牙、在吃早饭、在通勤……的时间里,挤出来的。

并且,我还训练自己有了另一种能力:用两倍速听。

这样,3小时的听书时间,可以听完6小时的内容。一年在得到上,我可以听完2000小时的内容。

随时随地听。大量地听。

我把这种做法,称之为“须鲸式学习”。

作为地球上最大的动物之一,须鲸科生物的进食方式,通常是“张开大嘴”。

一张嘴,一前进,不管是小鱼小虾、还是海水,都先一起吞下。然后闭上嘴,把海水滤出去,把有营养的食物留下来。

如果没时间去辨别好书,不能确保书的内容都是高质量的,怎么办?

像须鲸进食一样,“张开大嘴”听书。

大量摄入,广泛学习。学到什么,就往你的认知之树上挂什么。

这样会不会很累啊?我怎么才能保证,每一分每一秒,都能保持专注,不漏听每一个字?

不能保证,也不用保证。

你唯一要尽量确保的,只有两件事:

第一件,是“张开大嘴”。只要“嘴张着”,总有东西会留下来,总有枝叶能挂上树。

第二件,是在“张开大嘴”之前,你的心中已经有了一棵“认知之树”。你吃进嘴里的知识,都有枝可依。

剩下的事,交给时间。日积月累,让量变引起质变。

那么,花多少时间种树,算够?

最后的话

我把那份书单交给那位学员时,他也曾问我过类似的问题:

这35本书,多久能读完?

我说:3年。

如果你能真的花3年,把这35本书全部啃完,内化成你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已经能超过大部分人,非常值得敬佩了。

那位学员听完,一脸震惊。

很多人都记得那句:你永远赚不到,认知范围之外的钱。

但愿意用心建立“认知之树”,花时间打好根基的人,却不多。

殊不知,真正的认知之树,是没有办法速成的。

能一个月就大丰收的,叫韭菜。

要建立一个枝繁叶茂的认知之树,你必须一点一点地积累,一年一年地等它生长。

比如,用3年,去啃掉35本好书,搭建自己的“认知之树”,长出尽可能繁盛的树枝。

比如,用3小时,去听完尽可能多的书,在自己的树枝,挂上尽可能茂密的树叶。

一旦做到,你的知识体系就有机会进化得足够扎实,能像一个高效的“分拣系统”一样,支撑你积累更多认知,解决更多更复杂的问题。

祝你,枝繁叶茂,行至千里。

《机会,都是从垃圾堆里翻出来的》

-END-

本文由刘润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