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10年,我那些悬崖边上的时刻
创业笔记 创业10年,我那些悬崖边上的时刻 创业笔记 | 2023-08-30 12:21 创业10年,我那些悬崖边上的时刻 刘润

归零、耻辱、濒死、恐慌、摔倒、退缩、风险、清零。

观点 / 刘润 主笔 / 万青 责编 / 黄静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1994篇原创文章

今年,是我的创业10周年。10年创业路,辛酸和喜乐,经验和教训,历历在目。

我把创业的重要年份,都做了关键词,分别是:

归零、耻辱、濒死、恐慌、摔倒、退缩、风险、清零。

今天,和你分享,希望对你的企业经营和管理,有所启发。

2013年:归零

2013年5月,我成立了一家叫“润米咨询”的小破公司,开始创业。

过往的一切荣耀,全部归零。

没有人再给你发工资,你将面对银行卡很长一段时间,只有支出,没有收入的情况。

那是一种坐吃山空,小刀割肉,看着血慢慢流干的感觉。

最初创业时,这家小破公司,老板、员工、行政、人事、财务、保安、阿姨加在一起,就我一个人。连个办公室都没有。

其实,我也不需要办公室。一个人需要什么办公室?我每天去社区图书馆上班。

直到和老头老太太们共事了个把月之后,我才招到了第一个员工: fiona。

可能她自己也不知道,当时有两个候选人,为什么我最后选择了她。

最重要的原因是,当时在她讲完之后,旁边另一个候选人,轻轻笑了一下。

于是,我决定不招那个人了。

可能那个人很厉害,但是听完别人发言之后,眼神移到别处,笑了一下。

那个笑里面,有一丝轻蔑和不尊重。

而她很真诚。

在这个套路满天飞的年代,真诚,是通往真诚的唯一道路。

我一直特别感激fiona,在一开始愿意冒着巨大的风险加入公司。

因此我也和fiona承诺:“如果你愿意的话,只要我还在创业,你就永远不会失业。”

假如有一天我生病或者退休不能创业了,我也会争取把你推荐到另一家特别好的公司。

至少我是这样想的,要感激那些在自己最开始最艰难的时候,就愿意信任和帮助自己的人。

雪中送炭,远比锦上添花要难得多。

每个阶段,都要感激上个阶段的合作伙伴;

下个阶段,也要感激这个阶段的合作伙伴。

招到人时,这时问题也来了:我一个人随便往哪儿塞都行,可两个人怎么办呢?

还好,我朋友多啊。一位朋友说,我这里多张桌子,你先来挤挤呗。后面几个月,一家创业公司,就嵌在了另一家创业公司体内成长,不断寻找着裂缝里光照进来的方向。

几个月后,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办公室。然后,我把咬碎的牙换成钢镚儿,一分一分地贴在墙上,装修成了“润米咨询”最早的样子。

这就是创业。

当没有人可以给你确定性的时候,你却依然必须给员工确定性,让员工的父母问“你们公司在哪儿”时,她不必闪烁其词地回答:你猜?

润米咨询拥有大部分创业公司的共同特征:穷。

创业初期,归零心态特别重要。

那个时候,我也请教了很多人,曾经有2条相关建议让我受益匪浅,我特别想与你分享:

第一个建议来自原《哈佛商业评论》的出版人曹阳,他说一个人的企业,你也要有自己的战略组合拳。我建议你做五件事情:第一,你要写文章;第二,你要写书;第三,你要做培训;第四,你要做咨询;第五,你要参加各种论坛。

第二个建议来自五源资本(原晨兴资本)刘芹。

刘芹,作为小米最早投资人,在小米上市时依然持有17%小米股份,他一战成名。

当然,他投中的公司远远不止小米,还有快手,keep等等。

作为中国颇具影响力的投资人之一,他曾对我说道:

“大道至简,做好产品。”

专注在一个垂直领域,持续深耕,做到极致,做出爆款、现象级产品,非常重要。

在一个领域之中,你比别人好10%,你就能刷掉90%的人;

好50%,你几乎就只有数得过来的对手。

专注才能做到极致,极致才会有口碑传播;

把产品做到最好,其他一切都会纷至沓来。

还有就是“快”。

所谓“快”就是快速迭代,即便已经是精品,还要不断地更新完善。

就像小米的MIUI操作系统每周更新一次,我通过学习、咨询,不断更新自己的培训内容。

有些客户不断请我培训,他们发现每次都有大量内容更新,每次都跟上次不一样。

你发现,一旦把产品真的做好了,你就可以忽略很多因为产品没有好到极致而带来的营销问题、管理问题、服务问题等。

常常有人来咨询我:润总,我们的产品很好,但是营销上做的不好,用户不能接受和理解我们的产品。

我会告诉他:那是你以为的。

好产品会说话,如果客户没有听到,那是因为产品其实做的还不够好。

2014年:耻辱

2014年,是耻辱的一年。

那一年,我受邀去一家金融公司讲2天的课。

这次讲课的经历,非常特殊。

哪里特殊呢?我讲过很多场课,但这次,我刚开始讲,就被台下的听众屡次打断。

“刘老师,这部分能不能不讲?您直接讲下面的。”

“刘老师,这部分我们不想听了。”

“刘老师,能把PPT翻跳几页吗?从这开始讲。”

“刘老师...咱们加快点速度吧,像这种没意义的就过掉。”

晚上,手机响了。是中介。

“你好,刘老师。客户觉得...明天能不能不用再讲了?他们说时间很宝贵。”中介的声音里也带着失望。

“这样吧,第二天我们花半天时间,讲讲其他的。然后回答提问。结束。”中介说。

挂完电话,我的心一沉,感到一阵耻辱和挫败感从心底涌出。

第二天,我硬着头皮返回讲台。

结束后,我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心情沉重得像一块石头。特别难受。

问题出在哪?

课程知识密度、逻辑、结构、观点、客户、中介,我的大脑飞速旋转。

都不对。这些都只是“术”。

“道”是什么?满足客户需求,满足客户真正想要的。

你的“苹果”又脆又甜,但客户想要的是“梨子”。

作为一个咨询顾问,你无法让大多数人接受你,其实是你自己没有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看问题。

在和别人打交道时,永远要站在别人舒不舒服的角度考虑问题。

问题出在我身上,我默默地承认。

那怎么办呢?把每个环节死磕到极致。

怎么死磕呢?

产品是一切的核心,要好好打磨产品,每周更新课件。

站着讲课,以谦卑之心对待每一个人。

见客户的时候,穿着永远都要比对方高半级,以示尊重。客户穿休闲装,我就要穿商务休闲装。客户穿商务休闲装,我就要穿正式的西装。客户穿正式的西装,我就要穿宴会装。

这样穿的目的,是让对方觉得你比他更重视与他的会面。

别看这些事情都很小,在和别人打交道时,从每一个细节中让对方感到舒服。非常重要。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关系顺了,磁场对了,事情才会顺畅。

除此之外,还要做一件事。

什么事呢?这还要从一次分享说起。

有次我受邀去大成基金公司与大家研讨“互联网+金融”,有幸得到现场各位高管的四个字评价:受益匪浅、鞭辟入里、醍醐灌顶、善莫大焉。

听完后,我很高兴。对大家有启发、有帮助,这让我发自内心的喜悦。

从此以后,我就把“醍醐灌顶”当成了一个课程质量金标准。

每次结束一场演讲或课程,我都会站在一旁,等待一小会儿。

有的人或许会选择离开,但总有人会走上前来,与我分享他们的感受或见解。

“有人会说,润总您讲得真不错。”

“也有人说,听完受益匪浅,感谢。”

“还有人说,这个课,是我听到最好的课,没有之一。”

如果是这些反馈,在我心里,就是0分。

如果结束后,没有人说:“润总,您的这场分享,真是让我醍醐灌顶啊”。

那么,我就觉得这场分享,是彻底失败的。

什么是“醍醐灌顶”?

最初佛家以此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

在我看来,就是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和无懈可击的逻辑,帮助别人获得智慧,叫做“醍醐灌顶”。

除此之外,都是失败。

2015年:濒死

很多人都知道,我是一个特别爱旅行的人。

但那一天,我真觉得我要死了。

故事,还要从2015年说起。

2015年,我和10位朋友一起,远赴非洲,用7天时间,攀登非洲第一高峰,海拔5895米的乞力马扎罗。

我记得有天晚上心率已经到了140,我觉得我要死在山上了,那个时候我说我要下去,不行,我一定要下去。

我的向导跟我说,对不起,乞力马扎罗只能往前不能往后,只有到最后一天,到冲锋营才能下去,可是你只要到了冲锋营你还会想下去吗?

在大雨、极寒、高原反应等等恶劣环境下,最后我们登顶的那一刻,我不是热泪盈眶,而是痛哭流涕。

实在是太不容易了。所有人抱头痛哭。

很多人不能理解我为什么喜欢去这些奇怪的地方,在戈壁里4天徒步120公里;在3300米海拔的5天环骑360公里的青海湖;远赴坦桑尼亚7天徒步登顶5895米的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

因为在真正的大自然、极端的挑战面前,你必须彻底褪去伪装,用完全真实的自己面对,全力以对,练就一颗强大的内心。

创业,是需要心力的。强大的心力,也是需要不断训练的。

快乐是奖赏,痛苦是成长。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有了这样的精神训练,你几乎可以面对任何商业世界的挑战。

除了心力,创业,也是需要扎实的基本功的。

就在我痛哭流涕的时候,一路帮我背着负重,陪着我爬到山顶的黑人兄弟,就在一旁淡定地看着,一脸难以理解的神情。

我想他内心的OS可能是:有那么难吗?我一年上下20多次,有那么难吗?至于哭成这样吗?是的。

黑人兄弟,衣服鞋子都是破的。但他就这么闲庭信步地,一年登顶乞力马扎罗20多次。

碾压我跟玩儿一样。

那个时候,我意识到,以自己的基础体能程度,根本轮不到拼技巧。

让自己的“基础体能”变好。否则谈其他事情可能没有意义。

这样,不管外部环境多么复杂,你才能游刃有余。

所有的那些悲情叙事,最后都是因为你的基础体能不够。

2016年—2018年:恐慌

2016年,我专程飞到北京。

真的是专程,没有其他任何目的,就是为了罗振宇老师的一句话:“有件大事和你商量,你来趟北京吧。”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出于信任吧,虽然非常忙,但居然没问任何具体的事情,就真的飞到了北京。

那一天,我知道,一个叫“得到”的app,就要诞生了。

罗老师和脱不花邀请我在这个新生的app上,写一门商业课程。

当罗胖说做个年度专栏,每周五更,售价199 的时候,我是怀疑的。

我的时间成本这么高,卖这么便宜,可行吗?

不过虽然这样,还是决定试一试。10 天后,我就买了一只专业的录音笔,开始试音。

做课,是一件极其耗费时间和心力的事情。一个人肯定不行。

做内容产品最大的困难,在于保证内容丰富、逻辑顺畅的前提下,还要严格控制文章和音频的长度。

于是,我决定招一名员工来协助。我在几个面试者中挑了半天,最后选择了一个有激情、上进心很强的小伙子,惠兆邺。

我做《5分钟商学院》,每一节课大概都是6分钟多一点,1800字左右的文稿,每篇内容的准备时间都在5个小时左右。

为了写成这1800字,每一次我都要先找到2万字素材,再写成3千字的草稿,再一个字一个字地删成1800字。

为什么?因为一篇10分钟左右的音频,一周没听,就1个小时了。用户会压力巨大。两周没听,他就再也不会听了。而且,他不会觉得是自己的错。

为了保证内容的知识浓度,惠兆邺会帮我做很多的基础研究,比如讲“心理账户”,我就会给他一个模板,你帮我把“心理账户”相关的所有的资料整理出来,大概是2万字的基础素材。

然后我在出差的途中和回到上海的时候就开始写课,这是一个日更的课程,也就意味着我写课的时间,几乎是天天加班。

在做课之初,我也不知道能卖多少,当时想着可能就卖个3万份,5万份,我和惠兆邺说,每卖出一份,我给你多少钱,然后还有基本工资。

9 月26日,《5 分钟商学院》基础篇正式上线。刚上线10天时,订阅用户就超过了2万人。我见识到了一股难以想象的力量。

第一年结束的时候,《5 分钟商学院》卖了11 万份,这是一个我完全没有想象到的数字。

紧接着,我们两个开始做《5 分钟商学院》实战篇,但销量很长时间不如基础篇。

我当时意识到,我们虽然花了很大的心血和努力,甚至比第一季课程花的时间更多,但当时知识付费的课程正变得越来越多,用户的选择也变得越来越多,课程的销量和环境变化也有着很强的关系。

在第二季快结束的时候,大概6月份的时候,惠兆邺,提出了离职。

我当时很震惊。也陷入了恐慌。

惠兆邺一走,这条课程生产线的环节就断掉了,没有人收集素材,五分钟商学院课程就没法做。

我和惠兆邺商量说,能不能帮我个忙,坚持到9月份。惠兆邺答应了,一直坚持到9月份,把课程做完,然后才离开。

我当时意识到,这是创业路上的一个隐患点。太过追求小而美,抗风险能力就会很弱。

因为是小公司,我要求自己招收的每一个员工都是特种兵,身上担负着任务和责任,一旦这个人走了,负责的项目就崩塌了。

比如接到一个商务项目,能做项目的人离职了怎么办?

比如开发了一个新的项目,原来负责这个项目的人走了,后面接手的人,怎么也做不起来怎么办?

知识库手册可以解决部分基础问题,但一个项目的问题是瞬息万变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怎么办呢?要把业务多元化,互为备份。

时间,转眼来到了2018年6月份。在这之前,我请教了很多人,很多人建议我把公众号做起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战略基本盘。

但当时,我们公众号只有12万粉丝。只靠我自己写,肯定不行,我一年出差120多天,哪有时间天天写文章啊,这需要借助团队杠杆的力量,我分享一些碎片化的语音观点,由编辑们主笔来写作,这样才能保持日更。

于是,我发了一篇招募员工的文章,大家也纷纷帮忙转发。我从众多候选者中,选了2名员工,程志和万青。来一起做更多的业务。

加上这两个人,公司终于凑齐一桌了。嗯,4个人。吃饭刚好一桌。

那个时候,公司还在上海市徐汇区裕德路,挤在一间很小很破的办公室里。

每天中午,只要不出差,我就请fiona、万青、程志一起吃饭,几乎吃遍了附近所有的餐厅,我们聊业务、聊写作、聊数据、聊商业、聊成长,聊我出差时的所见所闻。

直到现在,我还非常怀念那条街上飘着香味的小馄饨和热气腾腾的鸭血粉丝汤。都很便宜,10块钱,20几块钱的样子。

我见证了早期员工的成长,他们也见证了公司的成长。一路走来,互相陪伴。

虽然今天公司已经30多人了,公众号也已经300多万订阅用户了,但在我看来,这依然是一家小破公司。

我还记得早期支出如流水的恐慌、被客户打断的耻辱、核心员工离职后的担忧。

日日夜夜,如履薄冰。

那一年我明白,小公司,也要有人才梯队,有人才冗余,业务也要多元化。

小,意味着抗风险能力强;

小,也意味着组织的脆弱。

因为自己培育的优秀人才一旦持续流失,小公司的业务盘就会受到致命影响。

重新选人、招人、培育人,又要花很长时间。

而且招到的人,还不一定合适,要适应公司的价值观,做事风格,还要能力匹配。

同时,因为公司规模小,也很难吸引到优秀的人才。

小,本身就意味着公司发展空间有限,业务盘的生长可能性小。

所以,小公司更要拼命栽培员工,对员工好,感激那些愿意在公司很小,不稳定,有风险时,还愿意加入进来的人。

就像理查德·布兰森说的那样:“聪明的老板,总会先努力把员工培养成最优秀的人,然后再想办法留住他。”

对他们好,好到让他们想要留下来;

栽培员工,让他们强大到足以离开。

作为一个年过半百的人,能够陪伴这些孩子们打破思维闭环,获得成长,是我最开心的事,也是目前成就感的重要来源。

虽然这很累,我也曾怀疑过值不值得。

但是,这不重要。

彼此相遇,皆是缘分。

勇于选择而不后悔,随心所欲而不逾规。

2020年:摔倒

2020年,是摔倒的一年。

这一年,我们亲眼目睹了太多的黑天鹅。疫情,中美关系等等。

面对外部突如其来的变化,润米咨询的业务,也经历了创业7年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挑战:

所有国内活动、出国游学全部取消,公司收入连续3个月断崖式下跌。

培训和咨询,是润米咨询的“现金牛”业务,但也是在2020年受到影响最直接的业务。

有几乎3个月的时间,因为疫情,我们无法开展任何线下活动。

这段时间,我反思了培训和咨询业务的脆弱性。一种以前想不到的脆弱性。

线下业务的脆弱性,源自于自己主动可控业务的比率过低。

于是,我当时花了半年的时间,启动了一些自主可控项目,比如:领教工坊私董会,问道中国,潜行小组,黑马实验室,得到线下大课等等。

这极大提高了培训、咨询这块现金牛业务的抗打击能力。

最终,我们活了下来。

不但活了下来,还获得了非常来之不易的增长。

这一年,也开始让我意识到安全准备的重要性。

公司业务一定要有弹性,用弹性化解意外,分散业务风险,防止公司瞬间猝死。

我举个例子。我父母那一辈人,是苦过来的。特别谨慎。特别喜欢往冰柜囤东西。

所以,每年春节回去,我都有一个重要任务:扔东西。

家里除了冰箱外,还有个冰柜。

两年前买的海鲜,三年前开的中药,四年前人家送的刚杀的土鸡,还有五年前的明前龙井,塞满了整个冰柜。

我特别担心父母会舍不得扔,然后吃掉这些过期食品。

在他们眼里,世间的食物大概只分两种:一种是能吃的,一种是还没顾上吃的。

我一边扔,一边心疼父母,扔到手臂酸痛时,真想说:“要不,我连冰柜也扔掉吧。”

等着。等我回上海。我就安排这件事。

然后,我一回上海,就“居家办公”了2个多月。和很多人一样,开始拼团抢菜囤鸡蛋。

那一刻,我突然懂得了父母的谨慎。

父母那一辈经历了太多的风浪,对安稳和变化是非常敏感的。

囤东西,本质上就是为了应对风险和不确定性。

我立刻打电话给父母,问:冰柜还在吗?” 父母回答:在。

我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

然后,我转身也给自己买了个冰柜,开始像父母一样囤东西.....

这一年,虽然公司活了下来,也获得了增长。

但环境的变化,也提醒我,公司需要对外寻找更大的战略势能。

站在山脚往山上推石头,累得一身大汗,石头纹丝不动。

站在山巅往山下推石头,轻轻一推,石头就滚滚而下。

有了势能,才能够抵御更多的风险。

2021年:退缩

2020年的12月31日,我和薛明说,我想做年度演讲。

为什么要办年度演讲呢?

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它是一个“势能台阶”。

它就相当于微信小游戏“跳一跳”。

我们每年用11个月的时间蓄势(线下活动)、蓄势(公众号/视频号)、蓄势(私域),再用1个月的时间深蹲深呼吸,最后奋不顾身地纵身一跃,跳上一个新的势能台阶。

在新的势能台阶上,线下活动,公众号/视频号,私域,都会跟着打开更开阔的局面。

直到下一次纵身一跃。

2021年10月30日,“进化的力量·刘润年度演讲”成功举办。

这场演讲,获得了超预期的成功。

截至今天,演讲全文总阅读次数超过346万,总分享次数近43万,媒体转载400多家,10月30号当天的微信搜索指数,一度达到了2300万。

但是,很多人只看到了成功,没看到背后的艰辛。

办一场活动,需要准备的事情非常多,到了一半,我就不想办了。因为,太难了。

一个人站在台上讲,一个人准备内容,一个人坐在黑暗的小房间里,无数个日夜绞尽脑汁。

线下活动从五湖四海来那么多人,万一现场出事了怎么办?

而且,还要背稿。我第一次做跨年演讲,没有经验,我请教罗振宇老师。

罗老师:“你要背稿。整个演讲的过程中,你只有足够的流畅,对内容熟记于心,你才有心思去跟观众互动。

我:“您认真的吗?罗老师,我演讲稿接近5万字。”

罗老师:“当然。我的稿子,几万字,也是背下来的。”

我:“.....”

我硬着头皮去背。然后又去问罗老师:“这个地方,我真的背不下来。”

罗老师说了一句话,给了我很大的震动。

他说:“如果你背不下来,一定是因为你写得不好,写得足够好的话,你讲到那儿,下一句话就会脱口而出。卡在那。一定是因为下句话接不上来,逻辑不顺。”

我是个理工男,向来对自己的逻辑十分自信,这句话又给我一个巨大的打击。

没办法,我又咬着牙,一遍遍顺逻辑,改稿子。

那种孤独感,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对未知的恐惧感,足以吓退任何人。

如果搞砸了,没有人会宽容你。即便你是第一年。

那一年我特别想退缩,尤其在7月1 号卖票之前,真的不想干,反正没人知道.......

要不,咱不干了?

但是想一想,怕什么呢,自己也是在乞力马扎罗山顶,差点死掉的人,死都不怕。

只能咬着牙,把事情做到极致。

2022年:风险

众所周知,这一年,上海发生了很多事。

从3月14日起,我在上海居家办公了近3个月。

你知道,一名成熟的商业顾问,一家靠谱的咨询公司,是不能坐在家里,飘在空中,通过看新闻来铁口直断天下事的。

必须走出去。只有走出去,才能像战地记者一样,到最前线的企业学习,和最善战的将军交流。

即使是在这么不确定的环境里。不管发生了什么。我都一定要去学习,去参访,去观察,去体悟,去交流。

这3个月里,我的助理Fiona不得不帮我取消,或者延期了大量的商务活动。她不停在电话里说,抱歉,抱歉,抱歉。但对方也不依不饶地问,润总什么时候可以出来。什么时候,什么时候。

终于在6月8日晚上,浙江宣布对来自上海的旅客解禁。几乎一瞬间,上海到杭州的高铁票售罄。但是,万一有人退票呢?

Fiona一直帮我刷,一直帮我刷。突然,刷到一张。她大叫一声:老师,我刷到了一张高铁票!1小时后虹桥发车!二等座!

犹豫了0.5秒,我撒腿就往楼下跑,几分钟后,已经在从办公室回家的路上。

1小时后发车。可通常,到家要半小时,去高铁站要半小时,候车还要留半小时。于是我开始在车上列清单,一到家,就像超市拣货员一样,用百米冲刺的速度,把清单上的东西往箱子里塞。

2分钟后,司机一脚油门。出发。等我在高铁上放好行李,坐在座位上的时候,列车门正好关上。

放下手机,我望向窗外。难吗?难。但不管怎么样,反正我绝不躺平。

我知道我属于讲台,我属于商业,我属于外面的世界。

但是,那一年,管控很严,差点没办成年度演讲。

我把床搬到年度演讲会场,怕场馆被封。每天吃大白馒头,快速补充碳水。

那段时间,我状态非常差,情绪也很差,脸上还开始长东西。

整个人像被霜打过了的茄子一样,蔫头耷脑,没有精神。

只有到真正上场的时候,体内的所有精力才一股脑的涌上来。

等到人从演讲台下来,像耗尽了所有的力气,虚脱了一般。

真就像村上春树说的那样:“暴风雨结束后,你不会记得自己是怎样活下来的,你甚至不确定暴风雨真的结束了。

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当你穿过了暴风雨,你早已不再是原来那个人。

很多时候,你觉得天大的事儿,坚持下去,也就过去了。

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

生活中,无论遇见什么样的困难,真的除了生死,那都是小事儿。

把牙咬碎。拥抱不确定性。

别怕,干就完了。

2023年:清零

呼,一下子说了这么多。

终于来到了10年创业路的尾声。

这一年,第一个月,收入为零。从来没有过。还好有线上。然后线上遇到问题。还好有线下。

在过去的2022年,很多人过的很不容易。

也有很多人问我,2023年,如何判断一件事值不值得做?

我分享了一个观点,看这件事,有没有帮助你“成为确定性”。

我们都想“找到确定性”,比如,希望外部环境变好,希望有新的机会,希望有别人的帮助。

但是,这些都是外界的变量,你根本控制不了。

你只能控制自身这个变量。比如,把公司资产做厚,把团队能力做强,把收入做平,让每个业务都能够完成闭环,自负盈亏。

为什么要业务闭环?

因为放开之后,你会发现,我们的对手根本不是疫情。而是周期。

每一块业务,都要稳定健康。每一笔交易,最好都要赚钱。每一个动作,都要争取做对。

面对未来不确定的环境,关注自己的现金流和利润,才是更加重要的事情。

如果形势不容乐观,我们更要小心翼翼。

为什么要做厚资产?做强团队?

人是一切。团队是一切。没有团队基本盘,所有想做的事,都是空想。

除此之外,还要提高经营弹性。

比如财务弹性。降低杠杆,留足现金,即便少赚钱。安全性第一。

比如团队弹性。可以外包的,尽量外包,而不是雇人自己做,即便贵。和核心员工合伙,而不是雇用。即便分出去更多钱。

比如业务弹性。抓住最核心的20%客户,死守住,千万不能被别人抢走。

不赚钱的业务尽早停止,减少失血。

财务弹性,业务弹性,团队弹性。

只有把自己变得更强壮,才能抵御外界的一切风险和未知。

只有自己成为确定性,才能不惧怕确定性。

世人多看结果,自己苦撑过程。

外部越不确定,越需要提升自身的刚性;

外部越不确定,越需要重新苦练基本功。

往后的几年,最稀缺的能力,不是“寻找确定性”的能力,而是“提供确定性”的能力。

我祝愿你的企业,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意外,都能因为有弹性而:

活下去,好起来,更健康。

以上,就是我的10年创业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END-

本文由刘润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