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润:学霸君道歉了,但可惜不知道自己错在了哪儿
教育 刘润:学霸君道歉了,但可惜不知道自己错在了哪儿 教育 | 2021-01-04 11:13 刘润:学霸君道歉了,但可惜不知道自己错在了哪儿 刘润

如题~

昨天(1月2日),学霸君CEO张凯磊的一封道歉信,《写给所有学霸君亏欠的人》,在网上疯传。

读完后,有些不吐不快的话。

想忍。

我也是一名创业者。创业者天生理解创业者。创业者何苦为难创业者。

但是,但是,但是,实在有点忍不住。

怎么办?

哎。以下的话,完全是出于善意。




 1 —

首先。这封道歉信态度诚恳,正面回应了最近倒闭的传闻。

张凯磊在信中承诺:

学霸君绝不跑路,绝不推卸责任,问题不解决不宣布破产。


这样的态度,值得点赞。有担当。

但是往下看,讲到学霸君何以至此时,张凯磊说:


因为晚发老师工资,引发媒体跟进,现在投资人觉得有风险,干脆不买小班课(注:学霸君的一块业务)了,交易黄了,这样能救一对一(注:学霸君的另一块业务)的钱也就没了。
不怪投资人,这个风险确实存在,说不清楚。我只恨我自己为什么没有推进再快一点,赶在媒体前就能救所有人了。


读到这里,我叹了一口气。

张凯磊在学霸君的病危通知书上,把病因写成了“没有赶在媒体前,推进再快一点”。

再往下读,张凯磊说:


从过去到现在媒体跟进了很多次暴雷,都是写吸引眼球的点——缴费几万上课几天就黄了,欠几个月工资什么的,结果都是倒一家倒一片,就是因为引发挤兑。
看起来行使监督权,但是孩子的利益和员工的利益,无人照顾。
挤兑是破坏了所有人的利益,是人血馒头。


天啊。

也就是说,张凯磊居然认为:我们的病危,甚至可能的即将死亡,是因为媒体不顾孩子的利益,员工的利益,所有人的利益,不断暴雷,吃“人血馒头”。

如果不是媒体添乱,我们一定能化解危机,重获成功。

你是认真的吗?

学霸君直到病危,都不知道自己是在哪里摔倒。

媒体如果造谣,告死他们。就算学霸君倒闭了,也不要放弃,接着告,告死他们,然后用这笔钱东山再起。

但是,如果他们没有造谣,说了几句事实(真发不出工资,真有老师辞职,真交了钱不能上课),就把自己说死了,那这个问题,一定不是出在媒体身上,而是出在了自己身上。

你一定是因为别的原因而摔倒。路人只是在你摔倒时,惊呼了起来。

那么,学霸君到底因为什么而摔倒呢?

因为:资本无序扩张。





 2 


什么是资本无序扩张?

那我们要先理解,什么是:资本扩张。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解释过100遍。互联网创业,之所以能以疯狂的速度造富,是因为其天然的“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

第101次简单解释一下。

什么是规模效应?

我投入1亿元,开发出一款APP。

这款APP如果有10万人用,每人要均摊1000元的研发成本。

而如果有1亿人在用,均摊到每人身上,则只有1元。

所以,1亿用户的APP,就是比10万用户的APP,有无法比拟的成本优势。这就是规模效应。

什么是网络效应?

我要在A和B中间选一个APP。A有10万用户,B有1亿用户。

你会选谁?你可能会选B。因为你的朋友们大概率也在B上,互动起来方便。

因为你选了B,B就有了1亿+1个用户,更有网络价值了。

于是,新用户就更会选B。

这就是网络效应。

所以,在互联网行业创业,人人都知道一条“天机”:


在前期,通过规模效应,来触发网络效应,直到突破“临界点”,然后网络效应就会自动接管,反过来进一步点燃规模效应。
如此往复,直到赢家通吃。


所以,互联网战争的胜负,不在于谁先抵达终点,而在谁先突破临界点。

一旦突破临界点,之后的巷战,都是用来清理战场的。无关胜负。

互联网战争的竞争逻辑,因此非常简单,甚至简单到有些野蛮:

用最快速度,获得最大规模。


怎么做?

现在,你有两个选择:

A)我年初投入100万,年底赚了100万。

第二年,把这累计200万再投入到研发、营销、渠道中,增加规模。年底又赚了200万。

第三年,累计400万再投入进去。

如此不断扩大规模。

B)我直接融资1个亿,就当是我把未来10年挣的钱,从投资人手上“借”了过来。

然后,一把砸向研发、营销、渠道,补贴用户,用亏损式扩张的方式,一夜之间扩大规模,冲刺临界点。

A,就是自然扩张。自然扩张,安全,但是速度慢。

B,就是资本扩张。资本扩张,快速,但是有风险。

你猜,今天的互联网公司们,他们选择了自然扩张,还是资本扩张?

这还用猜?100家互联网公司中,1000家都选择了资本扩张。包括死掉的那900家。

为什么?因为这是想要冲击临界点的唯一解。

大家都用兴奋剂时,不打兴奋剂的选手,连排名赛都进不了。

但是,这样的资本扩张,虽然看上去血腥,但总体上依然是“有序”的。

因为,这些资本的背后,都是“合格投资人”。

他们受过专业训练,并且以此为生。

他们有很强的风险判断能力,和很强的风险承受能力。

他们都已经为了小概率的赢家通吃,做好了大概率血本无归的准备。

这就是所谓的:愿赌服输。

那么,什么叫“资本无序扩张”呢?





 3 —


就是嫌扩张速度还不够快,杀红了眼,开始挪用消费者的预付金,押上牌桌。

消费者预付1万元给培训机构,买了100节课。

请问,此时这1万元,是培训机构的,还是消费者的。

是存在培训机构账户上的,消费者的钱。

这1万元作为“预收款”,记在财务报表的“负债”这一栏里。

负债,意思是我欠消费者的。万一不能交付,是要还的。

我每讲1堂课,才可以把100元从“负债”那一栏,挪到“资产”那一栏。

因为只有从下课铃响那一秒钟开始,这100元才属于培训机构。我欠消费者的负债,就变为了9900元。

这9900元,依然是存在培训机构账户上的,消费者的钱。

可是,这些钱趴在公司账上,多浪费啊。我先借来急用一下,全部押上那场叫做“临界点”的赌局。

别急。等我赢了,等我赢了,我就把钱还回来。马上我就赢了。下一把我就能赢。

这个念头。就是这个念头。害了多少人。

你手上有三笔钱:自己的,投资人的,和消费者的。

创业者自己的钱,可能是卖房子卖车筹来的。创业一旦失败,可能露宿街头。

但是,你之所以愿意承担这个风险,是因为你万一成功了,可以重新买更大的房子、更贵的豪车。

你权衡后,选择承担风险。

投资人的钱,是用自己的信誉和业绩融来的。投资一旦失败,可能声誉扫地。

但是,你之所以愿意承担这个风险,是因为你万一投对了,可以获得百倍的投资收益,一举成名。

他权衡后,选择承担风险。

可是,消费者的钱呢?他的钱,只是用来买课的。

你把它挪去用于资本扩张,他同意了吗?

万一你成功了,他分不到一点好处。可是万一你失败了,他就会血本无归、投诉无门。

消费者愿意承担这个完全没有收益的风险吗?

没有人问过他们。没有人给过他们选择的机会。

这种用别人的预付金,来赌自己的创业成功的做法,从根本上破坏了“风险与收益对等”的投资秩序。

这就是资本无序扩张。

我以前写过OFO的文章(链接),写过蛋壳的文章(链接)。他们死于什么?

他们都不是死于媒体说了实话。他们都死于挪用预付金式的资本无序扩张。

2019年12月,北京出台了《北京市预付式消费市场监督和服务管理办法》《北京市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预付式消费管理细则》《北京市体育健身经营场所预付式消费管理细则》,等若干份预付费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这些《办法》规定:


按课时收费的,禁止每科一次性收取超过60课时;
按培训周期收费的,禁止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


这些规定的目的,就是限制培训机构用收取消费者的预付费的方式,代替融资。

这种不把用户当外人,拿用户的预付金当自己的发展资金的做法,是很多行业的毒瘤。

比如健身行业,比如美发行业,比如洗衣行业。2020年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1年的八项重点任务。

其中第六条,就是:

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也许,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一个重要办法,就是把用户的预付金,放在第三方存管账户,不得挪用。

这样,当培训机构再遇到媒体暴雷,用户“挤兑”的时候,我们可以淡定地说:

不用怕,你们的钱都在那里。


我们不是死于媒体暴雷,用户“挤兑”,而是死于用户“挤兑”时,发现钱,是真的不见了。

OFO如此。蛋壳如此。学霸君,可能也如此。




最后的话


“挤兑”这个词,源自银行业。

用户把钱存在银行,银行是要拿出去放贷的。

如果所有储户都来取钱,银行肯定是没有的。那怎么办?

央行要求,每家银行必须上缴一部分存款到央行,作为“存款准备金”。

万一大量用户“挤兑”,我有。

那万一存款准备金不够怎么办?

存款保险制度。

银行必须为储户的存款买保险,万一还不了储户的钱,保险公司赔付。上限50万元。

银行作为一个强监管的行业,应对“挤兑”,是有严格的规定的。

不少互联网公司,为了“临界点”赌局,把自己做成了金融公司,但完全不接受金融监管。

甚至在用“挤兑”这个词的时候,毫无敬畏,不知道这背后血的教训。

他们的心态是:就差一点点,就差一点点,我这把就赢了。

张凯磊说,绝不跑路,绝不推卸责任。这非常值得敬佩。脱帽致敬。

这时代不缺冒险家,这时代缺乏负责任的冒险家。

祝所有负责任的冒险家,都能在摔倒的地方爬起来。

祝所有毫不知情的消费者,都能被温柔以待。


---

附:学霸君CEO张凯磊道歉信全文





推荐阅读:

《我开始相信,没有KPI,没有考核,也能管好公司了》


-END-

本文由刘润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