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奔驰没退群!smart还在取经路上
汽车 吉利奔驰没退群!smart还在取经路上 汽车 | 2023-06-30 14:13 吉利奔驰没退群!smart还在取经路上 出行一客

保持品牌调性,打破一些传统,整合更多资源


文|李佳璐 李皙寅

编辑 | 李皙寅

三年前,梅赛德斯-奔驰和吉利双方牵手,诞下一子——智马达汽车,生产smart品牌智能电动车,彼时被看作中德两大头部企业的重磅合作。

近日,据工商信息登记系统显示,smart品牌母公司——智马达汽车有限公司发生了股权变更,智马达汽车有限公司,公司股东由吉利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和梅赛德斯-奔驰股份有限公司变成SMART MOBILITY PTE.LTD. 和 SMART MOBILITY INTERNATIONAL PTE.LTD. 成为控股股东,分别持股 50%。

一时间,有媒体报道称奔驰与吉利分手,不再持股smart,并由此展开诸多解读。6月28日,smart发布对外声明,否认“奔驰和吉利退出smart股东行列”这一不实消息。声明表示,奔驰和吉利仍然是smart的重要股东,并将继续支持smart品牌的发展。同时,智马达公司方面的相关人士对财经汽车(ID:caijingqiche)表示,穿透股权来看,吉利和戴姆勒仍是公司股东,双方同等持股不变。

有知情人士告诉财经汽车(ID:caijingqiche),smart正在积极融资。对此智马达公司方面未有置评。

在过去三十年里,中外合资汽车品牌并不少见,但smart却有一定的特殊性。以往常常是外方提供技术和品牌,中方提供市场,通过拿来主义的精神,将成熟车型导入中国市场。相比之下,合资公司智马达中的中方话语权显著增强,中外分工也更为新颖。同时,合资车型开启在欧洲市场的销售。在这背后体现的是,在智能网联时代,中国汽车产业在关键技术上的积累,让产品在全球更有竞争力。

01

“求婚”十四年终如愿,

吉利已非吴下阿蒙

合资以前,smart是一款有性格的小车,小身材和设计上的高辨识度,让其在海内外有一批拥趸。在中国市场,主要以进口为主,价格太高影响了市场规模。

近年来,中国率先开启电动汽车时代,受补贴政策和公共设施逐渐充裕的影响,A0及以下电动汽车越发热销,一些看似“致敬”smart的自主品牌汽车逐渐开上了街头,smart却只有燃油车型,且无价格优势。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并增强smart的市场竞争力,加速电动化转型,德国汽车制造商奔驰和中国汽车制造商吉利于2020年1月宣布共同成立合资公司,总部设在中国宁波,双方各持股50%。

早在2006年,吉利汽车的创始人李书福就对smart产生了兴趣,曾向梅赛德斯-奔驰股份“提亲”后者开出的聘礼要求实在过于苛刻。时间转到2018年,李书福购得戴姆勒9.69%的股份成为彼时奔驰母公司最大股东,细细数来,这场“爱情长跑”长达十四年。

对此,奔驰董事会主席的康林松(Ola Källenius)曾表示:“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吉利控股具有雄厚实力。期待与吉利控股的持续合作,共同将最优质的产品与服务推向全球市场。”

乍看下,汽车合资并不是新鲜事物。过往合资,大多是外方将成熟车型直接导入中国市场。而在smart这里,双方的协作更为深入。具体来说,梅赛德斯-奔驰主导设计,吉利支持工程研发、供应链与生产能力。

比如,在smart车型上,能看到很多奔驰的元素,智能氛围灯、中控台、涡轮式空调出风口,在这些小细节上,设计语言和奔驰一脉相承。吉利不但有成熟的造车经验,更有庞大的集中采购能力,值得一提的是,还有包含S.E.A在内的多款架构,这不但能降低制造生产成本,提高新车上市速度,还能显著提高车辆智能化水平的天花板。

作为旗下的首款车型,由吉利S.E.A架构打造smart精灵#1,2022年6月上市;截至2023年6月,smart精灵#1在中国市场已经成功交付超过1.9万辆。作为吉利重新打造产品和营销渠道的品牌,smart能够在竞争激烈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取得如此成绩并非易事。

02

车型不受限,发展不设界,smart需要自我突破

长尾效应很美好,但在现实中想要实现市场与口碑的双丰收,可从来都不像商学院讲的那么容易。

汽车是规模经济,尤其是在智能化电动化的时代,整辆汽车需要集成的资源越来越多,只靠外貌和情怀很难让汽车可持续发展壮大。

同时,在中国电动汽车新能源的政府补贴已经全面退坡的当下,过往几年性价比极高的小微型汽车在这方面优势不再显著,这一品类的竞争极度激烈。

在这期间,作为一个具有强标签的企业,必须要有所取舍。

第一,不能丢的是品牌调性。树立品牌很难,鲜明的形象能带来更高的溢价,吸引一批审美趣味相近的消费者,这不但能有助于销售同IP的周边产品,扮靓收益;更重要的是,为日后更深层次,打造用户生态,和其他生活方式品牌跨界融合留出了增长空间——这恰恰是所有有野心的车企,最向往的模式。

第二,需要打破一些“传统”。smart此前总被视作“精品小车”,但无论是其中英文名——smart(聪慧)还是精灵,都能有更多延展的空间,可以凭借智能的产品能力,和特别的操控体验,重新定义这辆车和品牌。

尤其是在中国市场,很多人听过这个品牌(背后又有奔驰品牌赋能),但实际开过传统燃油时代smart的人不多,所以“小微车”的身份标签,不用绑定得那么死

在这一点上,smart已经开始了一些探索今年6月上市的smart精灵#3不再执着于微型小车,车身尺寸和功能做了显著升级。有趣的是,在这款车型的设计风格上,更多体现了中国本土的审美意象。

第三,必须整合更多资源。smart是个品牌,智马达是个公司,可以预想的是,在合作初期,奔驰与吉利对它的期待绝非做个卖车品牌那么简单。作为有一定全球影响力的企业,这家车企能够触及的范围,绝不只是中国市场,有望成为中德合资全球售卖的新合资企业。

回到这次的股权变革来看,当吉利和奔驰“向后退了一步”(同等持股不变),这让人对其有了更多在资本市场上的遐想空间。新公司,完全可以是接受外部投融资的新主体,那么智马达在多轮融资后,是否有进一步进入二级市场直接融资,或许可期。

有知情人士告诉财经汽车(ID:caijingqiche),smart正在积极融资。对此智马达公司方面未有置评。

-END-

责编:赵成

转载合作请联系

-END-

本文由出行一客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