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游记:“讨好型市格”的形成
旅游 哈尔滨游记:“讨好型市格”的形成 旅游 | 2024-01-11 11:31 哈尔滨游记:“讨好型市格”的形成 出行一客

“共和国长子”“东方小巴黎”……随着南方城市的飞速发展,哈尔滨昔日响当当的名号已经逐步被人淡忘,但没关系,“尔滨”、“滨子”等更年轻、更接地气的名字正浮现


文 | 邓霞

编辑 | 王静仪

2024年开局,旅游圈的天降紫微星已经出现:哈尔滨。

“尔滨实火!”这是出行一客(ID:carcaijing)登机时就有的深切体会:工作日的上午,从广州去往哈尔滨的航班就座无虚席,目光所及,都是抱着羽绒服跃跃欲试的乘客。

提起哈尔滨,脑海里浮现的总是这样的景象:这座被誉为火车拉来的城市,有着肥沃的黑土地却常年被白雪覆盖;冰冷的钢铁工业之下是俄、中、日三国交织形成的独特风情和艺术……

图/邓霞

冷冰冰的老牌工业城市是它,有着“东方小巴黎”、“音乐之都”等浪漫别称的也是它。对此前从没去过东北的南方人来说,它遥远又神秘。

然而此次它的爆火,却是因为“接地气”。便宜热闹的本地早市、“宠粉”的政府和市民、还有自带幽默基因的东北人。现在的哈尔滨,更像一个好久不见的老友,热情妥帖地欢迎每个想起来去做客的南方“小土豆子”。

01

冻梨切片,柿子买一送一

当饭店的服务员真的拿出一盘摆着片好的冻梨果盘时,出行一客(ID:carcaijing)还是被小小震撼了一把。

“冻梨切块”是出行一客(ID:carcaijing)在出行前就多次刷到的经典笑话之一。为了迎合南方游客的偏好,哈尔滨部分饭店会将冻梨切好摆盘后再端上,让本地人不免破防:“尔滨,你让我感到陌生。”

当网上段子成为现实,哈尔滨在戏谑背后的真心也不难发现。事实上,短短两天的旅程,出行一客(ID:carcaijing)就屡次感受到这座城市“格外”的真诚。

“泼天的富贵”、“第二个淄博”…都不足以描述今年冬天“南方小土豆”们对这座城市的偏爱。

据哈尔滨文旅局的统计,元旦假期3天,哈尔滨累计接待游客超304万人次,几近于哈尔滨全市人口的三分之一。

与淄博不同,这次的哈尔滨甚至没来得及说一段广为流传的“故事”,就毫无征兆地火了起来。等大家回过神来的时候,各大社交平台上都已经是各种哈尔滨旅游的攻略分享,以及一系列关于这个城市让人会心一笑的段子。

这与社交平台一贯的走红套路不太相同,但并不妨碍哈尔滨牢牢抓住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重生之尔滨,对待游客的原则就是:用真心。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片段

图/网络

来到哈尔滨,怎能不吃冻柿子。出于此前旅游的经验,在热门景点买热门食物,大家本身就不对性价比抱有太多期待,只要不过分宰客就可。

但在极地公园的饮食店,出行一客(ID:carcaijing)伸手去接时才发现,原来说好的一个冻柿子变成了两个,还是洗干净的那种。一旁的售货员还在歉意地解释,由于剩下的柿子个头太小,所以就多赠一个。

图/邓霞

这种“不被辜负”的感觉,在去到“网红”景点冰雪大世界的时候尤甚。离目的地还有2公里左右的街道上,本该光秃秃的树上就挂满了以示欢迎的小红灯笼,在零下二十度的冬夜显得格外温暖。

到了冰雪大世界门口,有自发组织的本地市民,给往来的外地游客免费发放暖宝宝,更是态度热情毫无套路。

进到冰雪大世界里面,广播里放着的,竟然还是南方人耳熟能详的《喜欢你》《真的爱你》《爱你》等一系列港台“甜”歌。

至此,出行一客(ID:carcaijing)算是深刻领悟到,为什么大家说哈尔滨是个“讨好型市格”了。

02

哈尔滨往事

如果不是在路途车上听着导游娓娓道来哈尔滨的故事,出行一客(ID:carcaijing)几乎都想不起来,这座有着“共和国长子”之称的城市,曾经有着多么辉煌的历史。

哈尔滨的发家史,说起来比新中国成立还要早。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李鸿章受清政府之命与俄国签订《中俄密约》,特许俄国修建和经营“中东铁路”。铁路修筑工程从满洲里、绥芬河、哈尔滨三处同时开始,铁路的主干线和南满支线也在哈尔滨处交汇。

图/邓霞

这让哈尔滨从一个小渔村摇身一变成中俄铁路的交通枢纽,也为它日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第一批人口:1903年末中东铁路开始运营时,铁路沿线附属地内的俄国侨民人数达到了3万人。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许多害怕遭到苏维埃清算和不认同苏维埃政权的沙俄时代的上层阶级,为了避祸来到哈尔滨,将侨民数字进一步推到高峰。20世纪初,哈尔滨的侨民已达16万人。

人口的增长顺势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在这期间,哈尔滨的铁路运输业、航运业、加工业、商贸业等加速发展,并相继诞生了中国第一家啤酒厂、第一家电影院、第一家广播电台……

此外,古典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等流派不同、风格各异的建筑齐聚于此,给哈尔滨带来了“东方小巴黎”的美誉。如今被视为哈尔滨必去打卡点之一的圣·索菲亚教堂正是这一时期建成。

还有哈尔滨的中央大街上各种各样的中俄互贸店,超市里随处可见的俄罗斯套娃、巧克力和奶粉、已经融入哈尔滨日常生活中的大列巴……都是那段历史给哈尔滨留下的印记。

1932年,哈尔滨沦为日伪统治,发展几乎陷入停滞。但在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还是很快从阵痛中恢复了过来。并在中央规划下,哈尔滨向工业城市转型,摇身一变成为我们更为熟悉的“工业城市”,并逐渐成为中国军工、机械制造和重工业的中心。

高光时期,哈尔滨全市工农业总产值仅次于上海、北京、天津、沈阳,列全国第五位,雄踞在东北平原上令人不敢小瞧。

后来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南方城市凭借着轻工业迅速发展。而原来以重工业立身的哈尔滨,或者说整个东北则走向了“老人迟暮”的剧情。2023年有一部很火的电视剧《漫长的季节》,就生动地讲述了这个残忍的故事。

此后几十年,哈尔滨的发展不过“衰落”二字。

人口上,哈尔滨成为除北京外人口外流最多的城市。2021年末,哈尔滨常住人口同比减少11.6万人,跌破1000万大关。

经济上,2022年,哈尔滨市GDP为5490亿元,人均不到6万,在全国15座副省级城市中排名垫底。彼时排名第一的上海GDP为44653亿元,超哈尔滨8倍有余,稳稳体现了什么叫后来居上。

图/比亚迪哈尔滨

产业上,2022年哈尔滨的第二产业GDP只有1285亿元,同比增长0.6%。这也是为什么旅游收入堪称“泼天富贵”的原因:元旦假期短短3天,各地游客就为哈尔滨贡献了达59.14亿的旅游收入。

在导游或幽默或严肃的话语中,出行一客(ID:carcaijing)突然理解,为什么面对外来游客哈尔滨如此“讨好”。

依靠旅游实现经济转型和增长的机会,哈尔滨或许已经等了太久。

03

老牌城市的“复兴”密码

巧的是,上一个如此火爆的旅游城市—淄博,也是一样的故事梗概。老牌工业城市从辉煌到衰落,再凭借旅游业重回大众视野。

从早前淄博的“烧烤”,到贵州的“村BA”、天津的“跳水baibai(伯伯)”,再到如今哈尔滨的“早市”。不难发现,现代人旅游的逻辑已经发生了变化。

一方面,是“接地气”更重于“高大上”。与之前热衷于大城市的“灯红酒绿”相比,日常困于工作压力的年轻人更希望在假期的时候逃离大城市,去空气更清新、生活节奏更舒适的三四线城市稍作休息。去年红极一时的“露营”、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也正是基于这一逻辑。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指出,新的一年里,国内旅游市场提质扩容的同时,市场将进一步下沉,需求实现结构性升级,供给在融合中优化。低线城市、中心城镇和乡村不仅是旅游目的地,也是不可忽视的旅游客源地。

另一方面,是“服务”大于“产品”。对于淄博、哈尔滨的爆火,相关政府部门的积极作为,和整个城市从上到下的热情服务功不可没。

在一炮而红之后,哈尔滨旅游也不免发生店家宰客、景点排队太长等负面舆论。而至今哈尔滨游客还是一波接一波,就在于各类负面新闻爆发后,相关部门的及时回应和整治,平息了舆论场的不满。

图/比亚迪哈尔滨

驴妈妈旅游网首席执行官邹庆龄就曾指出,“就旅游目的地而言,打造有品质、有温度的产品,提升游客的满意度、获得感,让‘烟火气’‘文化味’更浓,是发展趋势。”

从哈尔滨回来后,出行一客(ID:carcaijing)也不免俗地发了打卡的朋友圈。有朋友在下面留言,问“尔滨是尔滨吗?”

我毫不犹豫地回答:“是的,是那个冻梨还切块的尔滨。”

-END-

本文由出行一客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