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舆论养蛊,是有代价的
汽车 用舆论养蛊,是有代价的 汽车 | 2024-04-15 13:30 用舆论养蛊,是有代价的 出行一客

如果连道歉、卖惨和低级“拉踩”都能成营销手段,获得再高的流量又有什么意义呢?那时候可真别说勿谓言之不预也。

文|李皙寅

编辑 | 赵成

重要的话放在前面:

1、请企业好好做产品。毕竟,产品拿不下的市场,靠舆论更拿不到;

2、请尊重消费者,不要过度去撩拨他们的情绪。一个被忽悠的人回过味来,那会从拥趸转化成“敌人”。

3、请尊重对手,如何对待他们,取决于你如何对待自己。

正文如下:

“无意占用公共资源,给大家造成了困扰。”

这曾经是很多明星爆出“负面消息”后,最喜欢用的公关话术,但这次我有点想念这句话了。为啥?因为真的感觉到“烦了”。

从4月8日深夜开始,一直到4月11日,足足四天,一场围绕在两家车企间的口水战不但没有停,而且还在愈演愈烈。就连智己和小米汽车线上销售和宣传渠道上,都涌入了大量消费者吐槽,用词不堪。

上汽集团和阿里巴巴孵化的造车新势力智己汽车,在4月8日傍晚的发布会上,三度提及“小米和雷军”,比如“我们花了6分钟讲智驾,雷总只用了一分钟,确实是言简意赅。”背后挂着一块PPT上书“什么是真智驾?手电筒、手机支架、外界氛围灯……”

难免让人感觉到,是在通过和小米的对比,强调智己产品的智能属性。有一说一,智己老总的语气是诚恳的,语言却有些戏谑,这反而引起了一种奇妙的幽默,引发了现场的起哄。

身旁一位早年报道3C产品的媒体人说到:“嘿,这都是科技圈以前的常态,没想到汽车圈用起来效果这么好。”为了证明此言不虚,他简要的给周围媒体同行普及了当年的手机大战和3Q大战。

他眉飞色舞,我却内心纠结。回想当年,作为消费者也曾在如上大战中卷入其中,有过情绪波动,甚至做出过用消费投票的行为,跟随舆论卸载了某些软件。如今看来,作为被玩得团团转的局外人,尽管心理不爽,但对企业而言,流量确实爆了。

过去四天,智己致歉和小米表态,你来我往;“战火”还从微博烧到了直播间,不少人在两家车企的卖车直播间里,刷网络热梗相互吐槽。

此间,也有不少人“爆料”了,相关的舆论引导、营销策略,水军,搭配语焉不详的群聊截图,言之凿凿。坦率说,十余年来,这样的景象在汽车圈是罕见的。

我想起来,不久前和一位猎头聊天,她说要分享一些做事儿的道理:汽车圈如今很喜欢从3C,尤其是手机圈里招公关,为啥?因为“能打仗”,有经验。不信?你看,手机圈过来造车的热度,不但比你们汽车圈过来造手机的热度高,还比汽车圈自己造车的热度高,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这样对吗?真的有效吗?

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有人觉得流量为王,当智能电动汽车内卷如此的时刻,销量是每一个车企头上的紧箍咒。在此背景下,会有企业转换思维——想着黑红也是红,先绑定流量,再说如何转化。

有的企业,也秉持着自己的习惯,怼天怼地对空气,怼完友商怼媒体、怼完媒体怼客户。创始人和公司官微在社交媒体上很热闹,总能上热搜,获得免费流量。

但他们忘记了,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万事万物都有代价。

流量是一把双刃剑,会伤人也会伤己。总蹭别人的流量做绑定,会锁死公众对自己的认知,失去展现真实自己的机会;怼人是种负面情绪,可以让旁人看起来爽,也会积累戾气,最终容易被反噬。

当智己汽车在发布会上,用台词内涵“小米汽车”和雷军的时候。用一句互联网流行的话说,是“惹了不该惹的人。”

智己汽车发布会

图/网络

与科技圈不同,汽车消费者不一样。3C消费环节的KOC和KOL很多,他们不甘于做沉默的大多数,更愿意表达意见,更愿意“玩梗”,彼此之间的吐槽更频繁,且彼此之间的耐受度都很高。但很明显,这一切局限于一个圈子里,自娱自乐也就罢了。但如果冲了其他圈层,乃至公共舆论,那大家看着可真是难受。

具有强大粉丝力量的品牌,其实往往更要背负一些“社会责任”,肩负着引领行业内如何正确做品牌的责任。类似这样的企业,要明白责任越大能力越大。不然因为粉丝操作导致塌房的案例,近年来也是屡见不鲜。

如果真要搞“拉踩”,可以来点高级的。比如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奔驰和宝马,相爱相杀,用广告互相吐槽,让人看着也是相互一笑。与其说是踩,不如说是对手间的“打情骂俏”。在这背后,还请尊重对手、尊重自己。

请还给消费者和从业者一个清爽的产品营销环境。

如果连道歉、卖惨和低级“拉踩”都能成营销手段,获得再高的流量又有什么意义呢?那时候可真别说勿谓言之不预也。

-END-

本文由出行一客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